但这并不虞味着现在这样的为手机CMOS命名办法,就完备没有问题了。更为糟糕的是,在将视线投向他们的“友商”时会创造,诸如三星和豪威这些手机CMOS厂商的产品命名体系,在“可理解性”上同样也没有好到哪去。
比如索尼,便是个中最糟糕的一个例子
索尼此前的CMOS命名体系有什么问题?大略来说,便是从那些“IMX xxx”的命名中,险些找不到任何关于产品用场、市场定位、技能规格的有用信息。而且由于索尼将相机、手机、车载摄像头、工业摄像头的CMOS全部放在一条产品线里“稠浊命名”,因此极其随意马虎造成消费者的困惑。

IMX610目前有且仅有索尼自家的超旗舰微单Alpha1搭载
比如说IMX610,如果只见告大家这是一款5000万像素的CMOS,你会不会以为它可能在定位和技能上可能还不如IMX700、IMX800?但实际上,这是一颗顶级的全画幅微单传感器,比IMX989都不知道贵到哪去了。
又比如说IMX888,看到这个名称,大家首先是会遐想到IMX787、还是IMX989?然而实际上IMX888的技能比后面两者都更加前辈,由于它便是所谓的“双层晶体管CMOS”,是首款量产的索尼下一代移动传感器产品。
面对这样的局势,索尼最近也确实做出了改变,推出了全新的(实际上可能不那么新)“手机专用CMOS产品线”LYTIA系列,并一口气端出了从LYTIA500到LYTIA900的五款CMOS。
平心而论,LYTIA系列的出身办理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它终于将索尼的手机用CMOS传感器单独列为了一个产品序列,结束了索尼CMOS不同用场型号完备混用命名的时期。第二便是它新的命名体系非常大略直白的讲明了产品的定位,在这个新的体系下,百位数的数字直接对应传感器的“定位等级”。数字越大的LYTIA一定就越高端。
豪威的CMOS命名虽然好懂,但也同样迷惑
然而索尼LYTIA产品线的命名法,一定便是完美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须要先来看看其他厂商是怎么来命名他们的手机CMOS。
小米10至尊纪念版是豪威顶级CMOS的首秀,1/1.32英寸的OV48C
首先,是豪威科技。它们的CMOS命名方法非常大略粗暴,主打的便是一个“像素值”。比如800万像素的CMOS,就直接叫OV08,6400万像素的就叫OV64。而同等像素级别的CMOS,则在末了以字母标明出品的顺序。比如第一款5000万像素的便是OV50A、第二款是OV50B,第三款则为OV50C……以此类推。
OV64A最有名的用场,可能是华为Mate40 RS的超广角摄像头
很显然,豪威的这种命名办法最大的好处,是让消费者可以一眼看出CMOS的原生像素数量,以及其大致的出品韶光。但问题就在于,像素数量和产品定位、画质高低是没有一定联系的。比如OV64A(1微米像素、1/1.34英寸总面积)显然要比OV64C(0.7微米像素、1/1.7英寸总面积)高端得多,但普通消费者从产品名上显然无法判断出这些信息。
三星可能是命名体系最科学的,然而依然没啥用
比较之下,三星半导体的手机CMOS命名规律可能是目前最合理的一种。在他们的CMOS产品线里,采取了两位字母+一位数字的办法来命名CMOS。
个中第一位字母代表产品的整体级别,个中J是低端产品、G是中端到高端产品,H则多数是超高端。第二位字母代表产品的像素数量,N是5000万、W是6400万、P是2亿、U是4.4亿。唯一比较分外是第二位字母M的情形,在GM系列里它代表4800万像素,可在HM系列里则代表了1.08亿像素。至于末了一位数字,则与豪威的末了一位字母一样,纯挚代表发布韶光的早晚顺序。
于是乎,通过产品名就可以知道,JN1是三星的第一款低端5000万像素传感器,GN6代表第六款中高端5000万像素传感器,HP7是第七款旗舰2亿像素传感器,HU1则是第一款旗舰4.4亿像素传感器。
但问题就在于,实在这里面也存在着定位交叉、混乱的情形。比如目前全体三星HP(2亿像素)系列里,真要按照性能高低排列的话,实在是HP7>HP2>HP1=HPX>HP6。又比如三星GN系列里的GN2和GN6,在规格、性能上都要超过HM全系列、乃至超过了部分HP系列的型号(比如HP6)。也便是说,如果完备按照三星的命名办法、按照产品先后的顺序去理解这些CMOS的定位,实在也是会出问题。
为什么CMOS的型号如此混乱?产品特性实在是主因
那么为什么无论索尼、豪威、还是三星,他们的手机CMOS型号命名都如此混乱、如此“不讲人话”,让普通消费者看不懂呢?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点,那便是CMOS传感器毕竟属于家当链的上游零部件。它们常日是不会直接对终端用户发卖的。这也就意味着,实际上手机CMOS理论上确实不须要让“一样平常消费者”能够看懂它们的型号,只要下贱的手机厂商在采购零部件时不买错规格,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小米可能是手机厂商里最热衷公开配置的,这一点确实居功至伟
当然,大家都知道的是,自从十几年前小米手机出身以来,他们有一个很大的功绩便是会通过高调宣发产品的硬件参数,直接拉高了全体行业的透明度。从而让许多以前从不关心“配置”的消费者,都多少学会了如何去看懂各种参数。
在这样的背景下,诸如手机主控(SoC)、基带、CMOS,乃至是屏幕面板材料的命名规则,近年来也确实明显越来越开始看重对终端消费者的宣扬。
但问题就在于,像SoC、屏幕面板这些东西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便是技能上每每一年才会进行一次整体换代,而且高中低档的产品之间每每有着巨大的性能鸿沟。说得更直白一点,也便是新的屏幕、新款SoC永久比旧的更好,同时高端产品一样平常比较于低端有着两三年、乃至更大的技能代差。因此他们的命名体系可以做得非常大略,名称里只须要有代次、级别就行,由于消费者只须要理解这些,就已经可以确保不会选错了。
然而,CMOS传感器并不是这样。一方面它的技能更迭比较没有规律性,常日做不到“一年一更”,而且其技能、架构更新的时候,先用上新技能的每每还不是最高真个产品。这就造成CMOS传感器多代架构的产品在市场上稠浊利用的情形非常普遍,而且很多时候最新型号并不即是最高真个型号。
别的不说,就上面曝光的这三款,都分不清个中究竟哪个才是最高真个
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CMOS本身的特性也意味着,诸如技能代次、上市韶光,乃至像素这些指标,有时候都不能真正决定它的画质水平。毫无疑问,这就使得CMOS传感器要想在产品名上真正完全的传达出技能指标、市场定位,就变成了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因此干系厂商们在产品命名上“不上心”,也就不那么令人感到惊异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