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苏-57一看就不隐身,有F-22、F-35和歼-20树立起的隐身标杆,转头再看苏-57确实觉得很粗陋。对照一下在话说歼-20 - [3] 隐身性能 (上) 、话说歼-20 - [4] 隐身性能 (下) 文中提到的六大雷达隐身技能,针对五种紧张反射源:镜面反射、边缘散射、尖项散射、腔体散射和爬行波散射,看看苏-57做得怎么样:
1. 平行原则
所有边缘只管即便与主翼面前后缘平行,将入射雷达波合并集中到有限的几个方向,限定镜面反射的范围和角度。不平行的线段越少越好,每多一个角度就多一个波系,增加被探测到的几率。
F-22的8波系是目前战斗机中最简练的了,苏-57和歼-20一样是12波系(这是我根据图片自己数的,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多出来的2组4个角度中一组在垂尾前缘(11、12),苏-57和歼-20都是全动垂尾,面积本来就比F-22的小很多,再加上全动,前缘角度随时变革,以是坚持平行没故意义;两者的垂尾后掠角都比F-22的大,突出高速性。另一组苏-57在主翼尖切角,歼-20则在进气道唇口处(9、10),线段都非常短,影响很小。
而且苏-57多出来的波系全部集中在垂尾前缘之后,朝向后方,明显能看出突出正面隐身性而放弃后部的设计意图。
2. 倾斜设计
五代机采取倾斜的机体侧壁和垂尾,都是为了把入射波反射到低威胁的次要方向,避免来自主要威胁方向的入射雷达波产生镜面反射。
苏-57同样做到了外表面倾斜且平行,外倾角度还要大于F-22和歼-20,入射波偏转效果更好。以上两点苏-57都做得还不错,达到了五代机的水准,比阵风、台风这些没有进行整体隐身优化的三代半战斗机要强。
3. 进气道遮挡
进气道遮挡要分两部分,进气口和进气道内部。进气口无疑是歼-20的DSI鼓包加前掠式外唇口的遮挡效果最好,全部是调皮的过渡,没有附面层隔道造成的强烈腔体反射。苏-57由于附面层隔道比较局促,加上可动边条前缘的遮挡浸染,实际反射强度要低于F-22。
进气道内部的波折,苏-57在机体构造上受到限定,只能部分波折加雷达樊篱来"凑合",遮挡程度低于歼-20和F-22,但绝对不是直通到底、一览无遗的。
> 进气道内部布局是高度机密,除了F-22有进气道模型照片流出过,其它两种都只是推测
在这里要特殊注释一下,在第一篇中提到苏-57采取的是加来特进气道,我一贯拿不准苏-57是否像F-22一样取消了进气道内的可调斜板。在一些外洋军迷制作的构造图里确实看到有可调斜板构造,但是我更方向于既然都用了双斜切的加来特进气道,以苏霍伊的气动设计功力再装可调斜板有点多此一举吧,不过我一贯没找到证据。
直到前两天仔细放大了几张进气道内侧的照片,创造呈圆弧型排列的红线和顶板缝隙,终于确认苏-57还是安装了可调斜板,这几条红线便是下偏的刻度线,共有5个位置,和歼-10A进气道内侧的一样。
重量大、驱动机构繁芜的可调斜板是"协和"式、F-14时期的产物了,这样看来苏-57的进气道设计水平比我想象的还要掉队一些:在技能水平不敷的情形下用更传统守旧的办法担保大速率范围内的进气效率。不过付出重量和繁芜性的代价也能换来一个好处 - 便是提高隐身性能:高速翱翔时斜板最大可下偏33度,能遮蔽超过1/2的进气道正面投影,把后面的雷达樊篱完备挡住,以是这也有可能是故意为之。
综合内外部两方面的情形,苏-57的进气道隐身性能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差,特殊是高速翱翔等特定状态下,放下可动边条前缘和进气道内的可调斜板后对进气道内外的遮蔽效果乃至可能高于F-22(得出这个结论也吓了我一跳)。
五代机中进气道隐身性能最好的是F-35,既有DSI鼓包,又有最大程度的波折,代价是气动方面的丢失也最大,速率最慢,这符合它以对地攻击为主的设计思想。
4. 座舱盖处理
飞机座舱是全机最大的一个腔体反射源,没有隐身方法的话可以占到全机迎头RCS的20%以上,常用的隐技艺腕包括舱盖玻璃镀膜、取消外部加强框、舱盖前后缘大锯齿分隔、缝隙密封等。
这些苏-57只做了第一项,而且只有一半,在舱盖玻璃上采取磁控溅镀法镀有4-5层20纳米厚的"金-铟-锡"稠浊金属层,而不是过去俄系常用的金膜,风挡上没有镀膜。
剩下的几项,加强框还在,固定风挡还在,也就不存在前后大锯齿处理的问题,座舱盖四周边缘和后部的几个开口也都没有进行隐身处理,后向视野也不敷。总之对座舱盖的隐身是相称不上心了,缘故原由前一篇里也剖析过,没采取五代机盛行的整体式水点型座舱盖,要么是技能还不到家,要么便是没钱造了。
> 歼-20的变厚度整体式座舱盖带有尖锐的前缘
在苏霍伊宣扬视频中有一个苏-57风挡的特写镜头,上面有类似轿车后车窗上的加热丝,苏-35上也有,这是俄式战机的特色。
5. 内置弹舱弹舱
的问题专门写了重新认识苏-57(2.5),这里就不多说了。两个茧包短舱凸出在机体表面,当然比F-22和歼-20领悟在机身主体部分里要多一些尖项散射,但是在格斗弹视野、气动整流、对进气道-机身接缝的遮挡等方面也得到了不少好处。容量巨大的内置弹舱和所有三代/三代半战斗机比较便是代差。
一言不合先打枚R-77压压惊。
6. 机体表面保持平顺
这才是苏-57给人觉得不隐身的最大问题所在 - 表面粗糙,细节之处没有采取标准五代机广为宣扬的隐身处理方法。
【 减少突出物 】
在苏-57的风挡前明晃晃地安顿着101KS-V型红外搜索与跟踪转塔,球形外不雅观和苏-27/苏-30/苏-35上的没有什么差异。
机头下方和座舱后侧各有一个由半圆型101KS-O型定向红外对抗系统转塔(有的原型机只装了机背那个),这三个圆球都没有进行F-35上光电跟踪系统(EOTS)那样的半埋式平面化隐身修型,和直升机、运输机等慢速赞助飞机的光电系统形式相同,因而被归入政治非常禁绝确的非隐身设计。
苏-57的机系统编制造工艺还是四代机的水准,这也不奇怪,本身便是和苏-35共线生产的,成排的铆钉外露,表面平滑细腻程度和歼-20采取的大面积碳纤维增强体环氧树脂基体复合股料整体成型蒙皮完备无法媲美。
【 锯齿边缘 】
苏-57的舱门、维修盖板、蒙皮接缝、雷达罩边缘、尾喷口外缘大都没有进行锯齿化处理,或者只是相称潦草地采取单一大锯齿,也没有敷设微突出的吸波构造,无法削弱来自主要威胁方向的行波反射或爬行波散射。
苏-57的主雷达罩边缘为直线型,侧视雷达也便是大略的六边形;F-35的雷达罩和各种盖板都繁芜的锯齿
苏-57的盖板便是普通的圆角长方型,和蒙皮表面齐平;F-35的大型盖板缝隙四周都有略微隆起的吸波构造
苏-57的蒙皮都是直线接缝,歼-20所有蒙皮接缝都有锯齿,包括鸭翼、襟翼的前后缘
除了进气道,苏-57另一个被骂得最多的地方便是袒露的发动机。实际上这有点冤枉它了,发动机是不可能袒露在外的,从苏-27到苏-57,发动机外都包覆着蒙皮,而且是钛合金的,以应对平尾载荷通报过来的巨大扭矩,防止变形。钛合金表面易氧化形成氧化膜,有机涂料不随意马虎附着,在高速气流吹拂下很快就会剥落,以是苏霍伊干脆对这一部分不喷漆,直接采取钛合金的金属原色。
当然苏-57的全体机尾是真的放弃治疗了,和苏-27比较没多采取多少隐身方法,雷达和红外旗子暗记都相称强。
【 非金属复合股料外沿 】
这一点苏-57做得相称好,复合股料比例在22-26%之间,红外搜索与跟踪转塔、全体座舱盖框架、可动边条前缘、边条外沿、进气口前沿、主翼前缘襟翼、平尾前后缘、全动垂尾等强反射区域均采取了吸波/透波构造的非金属复合股料。
【 柔性蒙皮 】
苏57的可动边条前缘与进气道之间的柔性密封技能,最早是在苏33UB的机翼前缘上验证过。但目前在各架原型机上并未创造安装,可动边条后缘、襟副翼、平尾连接处的缝隙都清晰可见,无法保持这些活动部件表面的导电连续性。
【 隐身涂料 】
据俄方媒体宣布,俄罗斯目前正和中国联合研制新型隐身涂料,苏-35上也局部试用过,但苏-57还未像其它五代机一样全面涂敷。苏-57的各架原型机试用过相称多种类的涂装方案,包括缩小一号尺寸的像素迷彩,通过“光学畸变伪装”滋扰敌方EOTS系统的被动光学测距。
综上所述,苏-57的隐身设计可以概括为:抓大放小,瞻前弃后。
抓大便是影响隐身的几个大方面都捉住了,包括1.平行原则、2.倾斜原则、5.内置弹舱和部分的4.进气道遮挡,于四代机的苏-27、F-15包括四代半的台风、阵风比较,整体隐身性能提高了一个台阶。
上图是2014年由中国航空学会和北大联合揭橥的公开论文《航母电子战飞机RCS数字仿真》,显示了两种作战构型下不同波段的RCS值分部情形,可以看到不论是4代机还是4代半、4++,只假如武器外挂,整机的雷达反射面积就将比干净构型成倍增加。
放小便是难度比较高、造价比较贵的细节处理都基本放弃了,包括3.座舱盖和6.机体表面保持平顺,和F-22、F-35、歼-20这些精雕细刻、锱铢必较的高度隐身化战机比较还有相称差距。这样的结果便是苏-57的RCS雷达截面积被减小到0.1-1米²之间,估计在0.5米²旁边,堪堪达到隐身机的入门水准,距上面的阵风、距下面的F-35都有一个数量级的间隔(真实RCS值高度保密、无从得知,均为媒体推测值),略低于隐身化改型的超级大黄蜂和F-15隐身鹰。
瞻前弃后便是突出机头正面的隐死后果,担保紧张方向具备足够好的低探测性,侧面和机尾方向就放弃了。
在中篇提到的那份《战斗机观点设计与隐身气动特性的集成剖析》公开论文中,海内三所航空院校正苏-57数字模型进行了多波段雷达反射效果仿真测算,结果如下图:
论文的结论是苏-57在某些特定角度下RCS值非常低,机翼和垂尾的隐身性能非常好;正前向(a)和侧前向±30°(d)除了进气道、座舱盖和边条前缘外的RCS值相称低;正侧向(b)和(f)的RCS值都相称高,乃至高过一些四代半战斗机;正后向(c)和侧后向(e)除了尾喷管和尾锥外的RCS值也不算高。
须要指出的是这只是对整体外型进行研究,很多实机细节没有考虑进去,比如进气道的遮蔽和雷达樊篱,在仿真试验中是按照苏-27的直筒进气道直接看到风扇来打算的。
如果说F-22的全向隐身设计是混身披挂重铠不留一点马脚,那苏-57只能算是举着一壁盾牌护住了正面症结。
这样一个不高不低的尴尬位置让很多人都对苏-57摇头,认为在五代机空战时期其半吊子隐身性能面对F-22和F-35将毫无招架之力。对此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履历的俄罗斯空天军和苏霍伊设计局难道就熟视无睹吗?
苏-57的隐身性能不足好确实有俄罗斯方面的主不雅观缘故原由。在PAK-FA项目发展的早期,俄航空工业大大低估了美国五代战斗机的隐身能力,项目总设计师亚历山大·达维登科就认为F-22的RCS在0.3-0.4米²之间,因此苏-57的RCS只要达到0.5米²的水平,再加上俄罗斯独门的电子战方法已经可以有效对抗。当然在F-22和F-35逐步公开并投入实战后,老毛子终于理解到它对手的真实性能,数据,同样令他们感到汗颜。
把苏-57的RCS从0.5米²进一步降落到0.01米²的量级好不好,苏霍伊当然也知道是真喷鼻香!
但是雷达有效探测间隔和 RCS 的四次方根成正比,在1米²以下要进一步把RCS降落一个量级在工程上非常困难,全体机体表面、口盖、缝隙、突出物都要进行隐身化处理,要采取更前辈的材料和制造工艺,乃至须要建造一条全新的生产线,以目前俄罗斯的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将很难承受。而这样做雷达探测间隔降落的幅度却是非常有限的,在特定的频率和角度下乃至可能只缩短了几公里,代价高昂但效果不彰。以是苏-57立项时提出的隐身哀求便是0.1-1米²,全体设计、制造过程中也实现了这个目标,不能对它过于苛求了。那苏霍伊有没有设计高隐身性能战斗机的能力呢?有,我在网上看到过下面的红星电视台节目截屏,显示了苏-57第二阶段改进的机体构造拓扑图,尾喷管已经改成了F-22那样的二元扁平矢量喷管。
网上还有这样的三维渲染图,对很多细节进行了隐身化处理,红外搜索与跟踪转塔改为EOTS那样的菱形多面体:
紫外光电探测系统的光学窗口四周也有突出的吸波构造,雷达罩边缘增加了锯齿:
虽然还不清楚这是苏霍伊的真实设计还是军事爱好者的设想,但这足以解释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和技能支持,苏-57在现有"抓大"、"瞻前"的根本上完备可以把"小"和"后"也兼顾好,成为一款相称出色的全隐身战斗机。
剑走偏锋
俄式战斗机的性能在米格-15之后就一贯掉队于美国战斗机,而且间隔越拉越大,到苏-57依然如此。但是俄罗斯一贯长于在整体科技水平不高的情形下通过现有技能的优化组合创造出强大战斗力,米格-25以不锈钢材质打造出直追SR-71全钛合金机体的抗热障能力便是一例。苏-57在隐身性能受限的情形下采取了不少"另类"的设计来填补,反面美国硬拼强项,而是剑走偏锋,曲线救国 - 隐身能力是五代机的根本,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成分,也并非不可破解。
1. L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
苏-57在前缘襟翼内安装了N036L-1-01型L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目前战斗机的主雷达都是X波段系统编制,五代机的隐身设计也是针对波长在2.5-3.75厘米之间的X波段进行优化的,包括所有锯齿的尺寸、吸波构造的宽度等等都特意避开这一波长范围。而L波段波长为15-30厘米,与许多隐身构造的尺度相同,导致其无法有效掌握入射雷达波的散射。因此L波段雷达可以在更远的间隔上探测到一些X波段无法拾取的微弱旗子暗记,具备一定的反隐身能力。这种能力只针对战斗机大小的目标,B-2这样更大尺寸的隐身轰炸机则须要波长更长的米波雷达去破解了。
L波段是非常拥挤的波段,大量通信设备(如JTIDS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MIDS跨兵种多功能信息分配系统/16号数据链、IFF敌我识别应答机、GPS系统、精确制导武器数据链、卫星通讯高下行链路)、雷达设备(如预警机扫描雷达、地面远程鉴戒雷达和地空导弹探测雷达)都事情在这个波段。
除了探测隐身目标,机载L波段雷达还能开拓出更多功能,如敌我识别、被动跟踪和定位事情在L波段的各种射频旗子暗记源并进行高功率有源滋扰、割断通信数据链路、滋扰GPS系统、乃至可以令全体区域的GPS制导弹药和精确制导武器失落效,是十分强大的电子战武器。N036L-1-01雷杀青长到什么样的水平还有待不雅观察。
前缘襟翼L波段雷达在苏-35上已经装备,苏-57连续采取,连可动边条前缘内部都安装了电子设备,这也是苏-57的边条和机翼前缘长度特殊大的缘故原由之一。其用意是我的隐身性不足好,藏不住,那我就要更早更远地创造你。哪怕受安装办法的限定只能测向、测距不能测高,精度也不足火控哀求,只要创造你的存在我就可以提前应对进行机动占位,避开敌机雷达的主瓣,在隐身战斗机之间玩个躲猫猫的游戏。而西方各种战斗机由于重量、体积、电源冷却等方面的现在目前尚未配备L波段雷达,缺少干系能力。
2. 侧视相控阵雷达
苏-57首创性地在战斗机机头两侧安装了大尺寸的N036B-1-01型X波段侧视相控阵雷达(TR单元的数量约为主雷达的1/3),只管即便扩展自己的沙场事态感知范围,这也是F-22长久以来梦寐以求却一贯无法装备的设备。
F-22和F-35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虽然比俄式雷达更前辈,但是它的水平扫描角度也便是±60°,和四代机升级后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一样视场有限,还不及IRST红外探测器的±80°,如果是攻势作战深入敌后时并不能一贯打开雷达高喊"我在这儿"!
F-16升级的2种有源相控阵雷达(APG-80/83)和老式的脉冲多普勒雷达(APG-68(V)9)一样扫描角度都是±60°
在隐身战斗机之间进行空战时,双方由于雷达截获间隔被极大压缩,不依赖其它探测手段和数据链的话很可能会靠近到30公里以内才创造对方。因此只要不是劈面临飞,保持在对方机头雷达的扫描范围外就能很大程度上降落被创造概率。和没有侧视雷达的战斗机比较,苏-57的X波段雷达覆盖范围是±150°,加上探测间隔稍近的后视雷达则是360°,雷达盲区要小得多。
这就好比我虽然衣着光鲜比较扎眼,但是我比二郎神的三只眼还厉害,两个耳朵也能看到你,在你没看到我的时候就能只管即便躲开你,战术灵巧性增大了很多。
有网友留言说那F-22转个方向不就又可以创造你?隐身空战到底怎么打各国都还在摸索之中,还有太多的未知性,但只要机动就随意马虎露出更多的马脚,无论是雷达旗子暗记还是红外特色。
相控阵雷达常日也具备很强的电子战功能,苏-57的四部相控阵雷达可以做到在不改变翱翔姿态的情形下进行全向电子滋扰或反滋扰,这也是它独具的能力。
3. IRST转塔
苏-57坚持安装球形的101KS-V型红外搜索与跟踪转塔,乃至不惜捐躯一定的隐身性能,为的便是保有远程红外探测能力。和L波段雷达一样这对付没有红外搜索设备的F-22来说也是一种非对称性上风,力争在被F-22的AN/APG-77相控阵雷达创造之前首先用IRST探测到对方。
合营L波段雷达的被动测向、测距,从侧翼靠近到更近间隔后IRST可以供应高精度的测角,从而完成三坐标丈量,向火控系统供应射击参数,在雷达静默状态下发起进攻,并且不受强烈沙场电磁滋扰的影响。
其余这座转塔在不该用时旋转180度转向后方,厥后头的外壳采取了雷达吸波材料,可以降落RCS值。
4. 定向红外对抗系统转塔
苏-57搭载的101KS-O型定向红外对抗系统转塔可以发射激光滋扰乃至直接毁坏来袭格斗导弹的红外导引头。过去西方空军只在运输机和直升机上配备类似的DIRCM系统,用于对付肩射式轻型防空导弹为主,战斗机上对抗高性能空空格斗导弹采取的是红外诱饵弹或者拖曳式诱饵等被动防御方法。
苏-57是天下上第一种装备主动红外对抗系统的战斗机,在剧烈机动中的实战效能如何尚未被验证过,但是这个思路是值得学习的。我的隐身性不足好,随意马虎被你创造并发起攻击,但是我有"没羽箭"张清的飞石绝技,你射过来的利箭我可以用飞石逐一击落,那就算被你创造我也不怎么怕你。
> F-35也希望今后能够增加这样的能力,苏-57算不算具有前瞻性呢?
5. 滑盖式座舱盖
即便是这个被认为掉队的滑动座舱盖也是有乾坤的,俄罗斯可能缺少大尺寸整体式座舱玻璃的制作能力,也没有采取盛行的微爆索+穿盖的办法,但是根据弹射座椅测试的视频显示,这种滑动舱盖可以被快速向后炸开,而不用像掀盖式座舱盖要等待气流将其吹开,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弹射救生的成功率。
6. 无人机伴随作战
2019年9月27日,俄国防部公布了苏霍伊"猎人-B"重型隐身无人机和苏-57伴飞的录像。在这次测试中,"猎人-B"以自主操纵模式和苏-57编队翱翔了30分钟,验证了两者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协同作战能力。
"猎人-B"重型无人机重达20吨,采纳飞翼布局,最大翱翔速率达到1000公里/时,翱翔间隔3500公里。它可以凭借自己更精良的隐身特性扩大Su-57的雷达覆盖范围,并为其空射武器供应目标指示数据,自身也能携带武器,具备察打一体的能力。这也令苏-57成为第一款实现和无人机协同作战的战斗机,表示出很高的自动化、智能化作战能力。
苏-57对俄罗斯的意义
任何武器都必须适应所装备部队的职员本色、作战体系和作战环境,如果光靠砸钱堆砌前辈武器就能得到强大战斗力,那中东土豪们早就成为天下劲旅了,但实际上狗大户们连胡塞武装都打不过。
苏-57也一样,以西方标准看它显得相称粗陋,隐身性能不敷无法承担"踹门"的重任,在北约体系中无处立足。纵然是东西并蓄、大量采取俄式装备的印度空军,在会谈联合研制下一代FGFA战斗机之初也并不是要直接采购苏-57,而因此之为根本专门开拓印度版本的双座型。该操持戏剧性地迁移转变过多次,但实际上印度并未彻底退出,只是延后到俄罗斯空军自己装备了苏-57后再考虑,投入的资金也相称有限,并不是传说中的60亿美金完备打了水漂。如今传来印度可能会重新启动FGFA项目。
> 印度FGFA战斗机设想图
但是把苏-57放在俄罗斯自己的作战体系里,它便是量身定制的。冷战之后俄罗斯国力大减,北约东进已经逼到了家门口,以目前俄军的实力完备处于守势,除了出击叙利亚这一非常规作战行动外,俄罗斯空天军在今后相称长的韶光里最紧张的任务便是防御。
> 俄军紧张基地分布图,绿点为空天智囊级单位基地,相称稀少
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内线作战,苏-57可以得到完善的地面雷达配系(包括反隐身雷达)、空中预警机以及全体电子对抗、情报监听体系的信息支持,身后还有严密的地空导弹防御系统和其它作战飞机掩护,因此侧向和后向隐身能力差一些并不是致命的弱点。
面对潜在的攻击者,苏-57可能采取不同的作战策略。对F-22,它将依赖红外探测系统与之周旋,只管即便保持在F-22的雷达探测范围之外从侧面发起一击。
对F-35,双方的雷达系统和红外探测系统可能会同时创造对方(F-35的AN/APG-81雷达更前辈,但是苏-57的N036雷达尺寸和功率更大),苏-57的高速翱翔和机动能力更胜一筹,可以先凭借高速发射超远程导弹攻击,然后快速冲过F-35更占上风的超视距中距作战间隔,逼近到目视间隔进行自己更拿手的近距格斗,打不过还可以依赖速率和机动性摆脱。
对F-15、阵风、台风等武器外挂的四代机,苏-57无论是隐身性、机动性还是沙场事态感知能力都将具有相称大的上风,至少半代的差距可以有效压制。
苏-57的意义就在于令俄罗斯一步迈过隐身战斗机俱乐部的门槛,拥有了和西方隐身战斗机一较高下的资格。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空中态势不再向欧美盟军单方向透明,哪怕沙场上只有少数苏-57,对方全体空中力量都将进入一种完备不同的生理状态,从F-22、F-15到E-3预警机、KC-10都得打起精神全力应对,再也不能像在科索沃上空那样肆意妄为了。
这对北约盟国的作战模式和资源投入都有巨大的影响,可以相称程度上减轻俄罗斯的空防压力。作为俄罗斯目前唯一的隐身平台,苏-57凭借高速率、大航程和大载弹量还可以发挥更大的浸染,开拓出远程截击、对地/反舰攻击等多种俄罗斯急需的隐身作战能力。
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苏-57的数量,在第一架生产型坠毁后目前只有10架原型机,曾经在叙利亚投入4架进行实战考验。2019年5月15日,普京宣告将采购76架苏-57,在2028年前交付完毕。这个数量对付幅员辽阔的俄罗斯来说还是有点杯水车薪,在得到足够多的苏-57之前,它只能充当沙场救火队员的角色,投入最关键的方向。
当然当代空战是非常繁芜的,远不是纸上谈兵这么大略,美国也肯定会将有限的F-22和数量越来越多的F-35稠浊编组投入进攻,上风互补发挥最大作战效能。俄军如何应对还有待在实际运作中不断探索。
我个人的意见,苏-57是基于40分的国家实力、凭借60分的设计生产能力打造出来的一架可以得80分的五代机,突出高速性、机动性和火力,适当降落隐身性哀求,完备符合俄罗斯当前的国力和作战体系哀求。
末了以一位业内大咖在上一篇的点评结束全体苏-57系列:"对苏-57的气动和构造设计指手画脚是没故意义的,苏霍伊这种老牌设计局不可能在传统专业领域犯低级缺点。俄罗斯从彼得大帝时期开始经历了完全工业文明洗礼,从冷兵器到热兵器再到信息化作战,实战履历丰富,切切不可小觑。我们虽然造出了几个前辈型号,但再往下走将面临根本研究支撑不足、作战理论引领不敷的困难,还需戒骄戒躁,以不雅观玉之心赏他山之石。"
这一篇拖了比较永劫光,现在疫情牵动人心,我的朋友、读者中就有医护职员,还有不少人的嫡亲正奋战在抗疫第一线,在此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