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 何强)网络远程身份识别时,个人身份被盗用或个人信息遭透露怎么办?今日(17日),新京报获悉,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已推出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系统eID,公民可在不透露身份信息的条件下在线远程识别身份。
新京报理解到,目前海内网络远程身份验证普遍利用“关联比对”方法,即将用户输入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传到后台对个人信息的精确性进行比对来认定其身份。
但“关联比对\公众方法在大规模运用的场景下,会存在个人信息比瞄准确并不能代表本人真实意愿,无法戒备个人身份被冒用或盗用的风险。而且,采集个人信息的网络运用做事机构安全水平不一,个人信息大规模透露的风险越来越高,随意马虎造成个人信息透露。
对此,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推出了eID,可知足公民在个人隐私、网络交易及虚拟财产等多方面的安全保障需求。
新京报从公安部第三研究所获悉,作为网络电子身份标识的eID,具备四大特色:基于面对面的身份核验,由“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统一签发,可进行跨地域、跨行业的网络身份做事;它含有一对由智能安全芯片内部产生的非对称密钥,通过高强度安全机制确保其无法被造孽读取、复制、修改或利用;eID不受载体物理形态的限定,只要载体中的智能安全芯片符合eID载体干系标准即可;eID的唯一性标识采取国家商用密码算法天生,不含任何个人身份信息,可有效保护公民身份信息。
根据载体类型的不同,eID目前紧张有通用eID与SIMeID两种,个中通用eID常加载于银行金融IC卡、社保卡、USBkey等,SIMeID紧张加载于SIM卡。
据悉,目前,中国工商银行已在全国试点发行加载eID的金融IC卡, 公民可志愿到各地的中国工商银行网点申领。其他银行或机构的eID试点发行事情也将陆续展开。
新京报理解到,欧盟多个国家已颁发eID来替代传统身份证,使eID既具备线下身份识别又具备网络远程身份识别功能,广泛用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