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这场风波的波及范围,绝不仅仅局限于美国或中国;作为环球量产芯片行业的主要力量,韩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拥有一定的发言权。而笔者近日在韩国采访过程中,也有不少韩国方面的人士听闻来自中国往后,主动聊起有关复兴通讯的话题。
众所周知,芯片家当所制造的产品虽然并非面向消费者的终端产品,却利用于电子产品、数码产品、通信设备等多个高附加值家当,是否节制芯片的核心技能,也被认定为是否节制高尖端家当命脉的关键点。
三星能够从零出发成为量产芯片家当的领导者,绝不仅仅是一挥而就,而是一部由三星主导、政府支持、市场联动的三部曲。韩国半导体家当协会的一位事情职员如此见告笔者。

三星主导:从借鉴到自主研发
提及三星,在许多人的眼中首先会想到的是智好手机、家电等消费类产品,很随意马虎被人忽略的是,比较于以消费类产品构成的CE、IM奇迹群,三星研发半导体、量产芯片产品的DS奇迹估量在2018年一季度业务利润将达到11万亿韩元,霸占三星该季度全部利润的七成。
从环球来看,三星电子在环球量产芯片市场的市场霸占率已超过50%,并在发卖额及业务利润两个指标上双双超过美国英特尔等竞争对手,高居芯片家当的龙头位置。
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在三星依赖技能含量较低的家电起身时,三星创始人李秉喆便开始在内部会议中,把稳到了芯片家当“点石成金”的上风——影响家电性能的核心便在于芯片,从此多次提及开拓芯片,并下决心投入巨资。
当时环球芯片家当虽还处在高速成长期,不过该家当已被美国镁光、日本三菱、夏普等企业牢牢霸占,美国依赖长期以来的系统集成的技能积累上风,日本依赖长期积累的运用科技等,具有明显的先发上风;而韩国当时的经济状态,虽然凭借朴正熙军政府的新屯子运动得到巨大发展,但也仅能说得上是办理温饱;因此当日本三菱得知三星将开拓芯片家其时,该公司CEO直接表态“对付GDP水平较低的韩国,半导体家当并不适宜”,并在公开场合鼓吹“三星不能开拓芯片的4个缘故原由”。
此后,李秉喆一度向美国镁光及日本夏普叮嘱消磨员工,以得到半导体家当的初期技能,不过过程并不顺利:镁光曾表示将以400万美元供应较为掉队的家当链的设计图纸,但后来以偷看文献为借口反悔,并将三星方面职员赶出了镁光;夏普则虽然表面上应允三星的要求,不过实则严加扼守,乃至不许可三星方面职员靠近最新的生产线。
“当时三星的研究员们,由于夏普方面连工厂的面积等基本数据都谢绝供应,于是只能通过自己的脑筋记住某些细节,比如有一位研究员通过自己的手指间间隔、身高及步伐数,记录工厂的大概面积及其他参数,(例如)工厂生产线宽为30步、长为222步。”曾在三星半导体事情多年的知情人士向笔者回顾。“不过,这些数据,对付培植一个高科技的工厂,显然是不足用的”。
政府支持:BK21计策及强大的产权保护机制
此时,韩国政府向三星伸出了援手:一方面,上世纪50~60年代前往欧美发达国家留学的韩国学子,在韩国政府的吸引政策下,陆续回到韩国加入家当化过程,这也成为韩国学子的第一循环国潮(有趣的是,第二循环国潮也是由于半导体家当的发展);三星方面则没有错过这次机会,招聘了近140名人才,并用了将近2年韶光向三星的工程师及高管们传授半导体家当的履历及技能;之后三星得以开始正式建造工厂并投入量产。
韩国在家当化的过程中,推进“政府+大财团”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推动“资金+技能+人才”的高效领悟;在此过程中,韩国政府更是推动了大规模的“国退民进”流程,将大型的航空、钢铁等巨子企业私有化,并分配给大财团;与此同时,向大财团供应被称为“特惠”的方法,乃至为发展芯片家当,不惜动用日韩建交过程中日本向韩国供应的战役赔款。
韩国的大财团发展模式,引发了许多高下游企业的共同发展;可以说,现在的韩国芯片家当正是由三星、当代(后改名为海力士半导体,并被SK集团收购)等企业的大规模投资,带动了全体家当的发展和兴起,这也是韩国经济发展的最明显特色。
此后,韩国海内虽然发生了政治巨变,政权多次易主,但吸引理工人才的基本国策以及“政府+大财团”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革。
1983年,历经多年努力,三星的首个芯片工厂在京畿道器兴地区落成,并在投产后很快便开始量产64位芯片。很快,三星开拓了256位芯片、486位芯片,并正式进入环球芯片市场的竞争中;仅时隔10年,三星的量产芯片市场份额直逼日本。
1999年,韩国教诲部为培植研究型高校,并终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水平的研究中央大学及具有天下特色的专业,耗费3.6万亿韩元及13年韶光,发起“BK21”(BrainKorea21)操持,向580所大学、专业或研究所进行精准、专项增援。
BK21以及此后进行的BK21+操持,沿袭了韩国一贯以来的“政府+大财团”的家当政策,大规模鼓励企业及大学间的结合,并在选择BK21增援工具、专业的过程中,将是否进行有机结合纳入评比及评价的核心指标。在此影响下,韩国大学掀起半导体专业热潮,三星对付成均馆大学的投资以及半导体工学系的创办,也是在该时段开始的。
2005年,成均馆大学与三星电子互助,创办半导体工学系,该系被指定为韩国教诲部“创新型专业”,并每年为包括三星在内的韩国企业培养芯片家当的人才。
此外,韩国政府指定芯片家当及技能为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能,并致力于高度保障技能及产权。
在韩国,半导体核心技能被纳入国家重点管理的技能范围当中,防止半导体技能的透露、逮捕家当特工,掩护知识产权,是韩国情报机构近年来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市场联动:发挥企业家精神
芯片家当是范例的技能密集、成本密集型家当,其很难跳过一代芯片、进入下一代;而进入下一代的研发,则须要非常高的人力成本及研发本钱,才能触发量的上风。后发企业刚刚开拓了一代芯片,结果发达国家的先发企业直接贬价,并投入新一代芯片研发。正由于这一系列怪圈,导致终端企业更加倾向于性能稳定且价格低廉的先发企业产品。没有足够利用量且背负大量投入的压力下,后发企业只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而无论是三星的内部职员、业界人士乃至于竞争对手都承认,如果没有三星自身特殊是企业家本人的主导浸染,三星的芯片家当乃至韩国的芯片家当无法走到本日。
可以说,三星去世磕芯片家当的背后,有着李秉喆、李健熙两代企业家的冒死血拼。1983年,三星成功开拓64位芯片,掉队于当时最前辈的日本技能将近5年(即便是到了开拓1MDRAM时,仍旧掉队1.5年)。三星虽然于一年后成功量产64位芯片,不料却遇上了半导体价格亘古未有的暴跌,先发企业依赖技能及本钱上风,大幅贬价,每片价格从4~5美元暴跌至最低时只有25美分,“而当时,三星生产64位芯片的本钱是1.3美元,这也就意味着,每生产一片芯片,三星须要倒贴1美元。”知情人士见告笔者。
笔者查阅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三星财报创造,三星电子当年亏损近3亿美元,股权成本更是全部亏空;在外界看上去,三星比任何一个竞争对手都输不起,也更没有连续加码的成本。
1987年11月,三星创始人李秉喆去世;直到他倒下,都没有看到自己一手推进的三星半导体家当得到成功。而半导体,既是父亲没有完成的一大遗嘱,也成为了摆在新任三星掌门李健熙的“心头之患”。若换成一样平常企业,可能在此刻会选择放弃;而李健熙选择了“豪赌”。
李健熙的“豪赌”表示在两点上:一是对付人才的选拔。李健熙曾对外声称:“我的生平,80%韶光都用在育人选贤上。”现在,三星已经建成覆盖环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三星综合技能院(SAIT),并每年巡回在各个国家实行专家制度,在叮嘱消磨精良人才出国的同时,还在包括中国北京大学等多所外洋有名高校开设专场招聘。
知情人士还向笔者举了一个例子:上世纪90年代初,三星曾面临被美国控诉倾销的情形;结果当时的三星掌门人李健熙敏锐地捉住克林顿总统重视硅谷的特色,向美国叮嘱消磨职员进行大规模游说,工具包括美国白宫、议会、贸易及科技部门的有关人士,并表态“如果三星无法正常制造芯片,日本企业霸占市场的趋势将更加明显,竞争者的减少将进一步抬高美国企业购入芯片的价格,对付美国企业将更加不利”,终极美国仅象征性向三星收取0.74%的反倾销关税,三星终极度过了这场危急;此后,三星开始重视对外宣扬,并建立了覆盖环球的公关及宣扬团队。
“三星在韩国企业中,最早理解到国际化的过程中须要拥有环球化团队的必要性;如今,三星拥有最领先的一套环球性的公关团队,这套团队不仅针对韩国海内,更是面向环球的受众。”这位知情人士补充说。
2002年的国际半导体学术会议(ISSCC)上,三星更是在“每18个月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就会翻一番,而本钱却低落到一半”的摩尔定律的根本上,提出“每12个月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就会翻一番”的新定律,并准确预测这一系列的芯片家当变革未来源于移动终端、数码家电等非PC领域,并以时任三星电子半导体总管社长黄昌奎的姓,取名“黄定律”(Hwang’s Law),震荡天下。
这一举动也意味着,三星在量产芯片家当取得巨大造诣:成功分开由美国企业设置的技能壁垒,从后发企业跳跃成为先发企业,并开始勾引家当发展。
三星芯片之路对“中国芯”的启迪
此前,笔者曾与供职于韩国通信运营商的业界人士谈起中企进入境外通信设备市场的事情,该人士表示“承认中国通信装备在性能上,已经靠近于国际水平”,但“从现在的场合排场看来,要决定利用中国设备的公司,应该考虑好准备如何处理和美国的关系”。
从三星的例子中,我们不丢脸出,若没有三星自身的家当一体化的计策及企业内部的决策,三星乃至韩国芯片家当也很难得到造诣。
“虽然三星的半导体家当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三星在系统半导体等非量产芯片行业,仍旧处在为设计的芯片供应代工做事的阶段,很明显,代工并不能使三星节制核心技能。不过没有人可以否定近几十年的发展;可以说,三星若没有持续性的投入,那么三星的半导体家当无法走到本日。而投入的背后,则表示的是三星高层武断的信心;在过程中,主要的是:投入的重点在于持久,而非一次性的投入;毕竟,创新要以足够的信心为根本,而投资,才是表示信心最好的办法。”知情人士总结道。
其余,近年来三星消费产品在环球范围内的发卖量上升,一定程度上也为三星连续在芯片家当进行投入供应了主要的根本,而非源自风投、基金的投资。
可以说,三星的逆袭背后,是市场化力量的成功,也是三星构建以三星为核心、高下游韩国企业共同打造及构建重点扶持、长期操持所得来的成功;在此过程中,三星、政府、高校乃至许多奋斗在一线的工程师、研究员,缺一不可。
固然,复兴事宜对付中国芯片家当乃至中国科技发展史,都是一场痛楚的教训,但我们也不应太过悲观,毕竟,我们看到了受制于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我们也从此知道了“中国芯”应该改进、应该进步的方向。
(作者系第一财经韩国特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