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种协议时序哪怕是延时时间有偏差,都有可能导致通信不上。
涌现问题的时候,如果没设备也很难排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有时候这个产品写好的时序程序,换一个单片机用同一个程序移植过去就弗成了。

而且很多公司都没有设备可以调试这些协议,大多数时候都是完备靠蒙。
本日就拿新手比较头痛的SPI来进行时序图的剖析和讲解,看不懂你打我!
我记得第一次SPI通讯的时候,完备是照抄网络上的程序,由于芯片手册的时序图看起来太恐怖了,根本看不懂。
后面各种仿照时序写多了,才有了履历,然后用履历去理解数据手册以及网络上的教程。
很多新手看各种数据手册和教程被吓到了,实在很多时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数据手册和教程写得太学术化了。
举个例子,就像SPI协议用CPOL和CPHA真值表来选择不同的模式。
由于在很多SPI接口芯片的数据手册根本没提CPOL和CPHA这两个东西,那要怎么知道芯片的通讯模式?
实在是要我们自己根据芯片手册的时序图去剖析模式的,而不会直接见告你是用的哪个模式。
以是在看时序之前,我们先要理解CPOL和CPHA到底有啥差异。
CPHA是用来掌握数据是在第一个跳变沿还是第二个跳变沿采集的。
通过上图可以看到:
CPHA=0的时候,数据是在第一个跳变沿的时候就会被采集。
CPHA=1的时候,数据是在第二个跳变沿的时候才会被采集。
那问题来了,到底是上升沿还是低落沿采集?
这个就由CPOL来决定了:
CPOL=0的时候是上升沿采集。
CPOL=1的时候是低落沿采集。
除此以外,CPOL还决定了我们时钟线SCLK空闲时的状态。
CPOL=0的时候表示SCLK在空闲时为低电平。
CPOL=1的时候表示SCLK在空闲时为高电平。
Ok,明白了这个,我们再剖析4种模式的时序图。
模式0(CPOL=0 CPOL=0)CPOL = 0:时钟线空闲时是低电平,第1个跳变沿是上升沿,第2个跳变沿是低落沿
CPHA = 0:数据在第1个跳变沿(上升沿)采样
时序图如下:
2.模式1(CPOL=0 CPOL=1)
CPOL = 0:空闲时是低电平,第1个跳变沿是上升沿,第2个跳变沿是低落沿
CPHA = 1:数据在第2个跳变沿(低落沿)采样
时序图如下:
3.模式2(CPOL=1 CPOL=0)
CPOL = 1:空闲时是高电平,第1个跳变沿是低落沿,第2个跳变沿是上升沿
CPHA = 0:数据在第1个跳变沿(低落沿)采样
时序图如下:
4.模式3(CPOL=1 CPOL=1)
CPOL = 1:空闲时是高电平,第1个跳变沿是低落沿,第2个跳变沿是上升沿
CPHA = 1:数据在第2个跳变沿(上升沿)采样
时序图如下:
这样看是不是对4种模式的差异比较清晰了?
下面,我们再拿OLED的驱动芯片SSD1306的时序图来作为实战讲解。
SSD1306的4线SPI通讯时序如下:
从这个时序图可以看出几个关键点:
在发送数据之前,要把CS引脚拉低。D/C一样平常是用来掌握发送命令还是数据的。数据在第二个SCLK跳变开始传输。数据在SCLK上升沿的时候进行传输,每次发送一个Bit,高位在前。以是,由这个时序图可以判断出来,用的是SPI模式3的通讯办法。
知道这个之后,你就知道单片机的硬件SPI模式要怎么配置了(下图以STM32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