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 » 傻傻分不清楚?10nm和14nm第十代酷睿到底差在哪?_英特尔_平台

傻傻分不清楚?10nm和14nm第十代酷睿到底差在哪?_英特尔_平台

南宫静远 2024-12-15 00:35:31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再现“混搭”工艺

不知不觉间,轻薄本领域已经正式进入十代酷睿时期,除了我们熟习的由10nm工艺打造的“Ice Lake”平台,第十代酷睿家族中还包含沿用14nm++工艺设计的“Comet Lake”平台,再次于同一世代的酷睿中涌现了“混搭”的工艺。

傻傻分不清楚?10nm和14nm第十代酷睿到底差在哪?_英特尔_平台 傻傻分不清楚?10nm和14nm第十代酷睿到底差在哪?_英特尔_平台 智能

常常关注CFan的童鞋该当还记得,英特尔针对轻薄本定制的第八代酷睿处理器(低功耗版)家族就曾涌现多种工艺的混搭情形。

傻傻分不清楚?10nm和14nm第十代酷睿到底差在哪?_英特尔_平台 傻傻分不清楚?10nm和14nm第十代酷睿到底差在哪?_英特尔_平台 智能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比如,2017年8月,英特尔发布的“Kaby Lake Refresh”平台(如i5-8250U)采取了14nm+工艺;

2018年5月发布的“Cannon Lake”(如i3-8121U)首次尝鲜10nm工艺;

2018年8月发布的“Whiskey Lake”平台(如i5-8265U)则选用14nm++工艺。

工艺的混搭,紧张是受英特尔制程工艺的定位、研发、本钱、良品率和供货等成分的影响。

比如,i3-8121U虽然首发10nm,但其出身的初衷只是用于10nm工艺的试产,在市场上根本就难得一见。

而14nm工艺在2019年也涌现了供货问题,乃至逼得英特尔将原来操持利用14nm工艺的芯片组(如H310和B360)改回22nm,并以H310C和B365的新身份推向市场。

英特尔将第十代酷睿家族细分为10nm Ice Lake和14nm Comet Lake两套平台,除了10nm产能有限不敷以知足全部市场需求以外,这两套平台在性能和功能上的细微差异,也让它们分别适用于更专业的细分市场。

Ice Lake:智能相应 核显更强

Ice Lake是英特尔全新打造移动平台,堪称“十全十美”。
它除了引入10nm工艺以外,微架构也升级到了“Sunny Cove”,武装Gen 11核芯显卡(集成的EU单元数量从过去的24个提升到了32、48或64个),3D性能直逼MX150低功耗版独立显卡。

此外,Ice Lake还支持AVX-512指令集、DLBoost机器学习加速、更高速的内存并直接集成雷电3掌握器(可惜很多新品依旧没能配备雷电3接口),冲破了过去移动平台在图形性能、网络性能、存储性能、连接性能、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瓶颈,让新一代轻薄本得以全方位的体验升级。

但是,也正是由于Ice Lake将更多的资源都用于提升核显性能,为了掌握TDP功耗,该平台处理器的默认主频和睿频加速频率都较第八代酷睿有所降落。

想要发挥更强的CPU性能,须要条记本在散热模块的设计上花费更多心思,并同时搭配功率更高的电源适配器和宽松的温度/功耗墙设定。

总的来说,10nm工艺的Ice Lake平台更加适宜没有独立显卡加持的极致轻薄条记本,得益于全新架构可以带来更持久的续航、更高的智能程度和快速相应能力。

Comet Lake:性能是第生平产力

Comet Lake虽然也被冠以“十代酷睿”之名,但它的制程工艺却依旧勾留在14nm++,微架构也是基于Skylake(第六代酷睿)的延续,核芯显卡也是集成23/24个实行单元的Gen 9.5,原生并不支持雷电3,它在血缘上更靠近第八代酷睿家族中的Whiskey Lake(U系列,如i7-8565U)和Amber Lake(Y系列,如i7-8500Y)两套平台。

好是,为了配得上“十代酷睿”称号,英特尔还是对Comet Lake平台进行了不少优化。

比如,该平台最高可以选择6核心12线程的型号,支持LPDDR4X和更高频率的内存,支持英特尔Adaptix动态调优技能,OEM厂商能够根据自身的散热设计和需求动态调度CPU的功耗。
此外,Comet Lake平台还可选雷电3和Wi-Fi 6功能,搭配PCH的语音助理模块,能让条记本实现类似智好手机的语音助理做事。

啥是Adaptix技能?

Adaptix是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功能而来的动态超频/降频技能,和传统“超频→过热→降频”的直线滑坡机制不同,Adaptix可以在CPU温度不断提升的同时,让CPU的功率进行阶梯式调节从而压榨出CPU的更多剩余性能,确保CPU在温度与功率之间的平衡。
据悉,Adaptix技能能让同一款CPU压榨出额外的8%到12%的性能,而详细提升幅度的多少,则取决于条记本真个散热设计。

虽然短缺了10nm工艺和最新微架构的加持,但Comet Lake采取的14nm++工艺却更加成熟稳定,让英特尔实现了在15W TDP(U系列,Comet Lake-U)不变的根本上首次达成6核心12线程的历史打破,并在4.5W TDP(Y系列,Comet Lake-Y)不变时全系列进化到4核心8线程。
须要把稳的是,和第八代酷睿平台比较,Comet Lake这次大幅调低了默认主频(表1),但同时调高了睿频加速频率,想永劫光超水平发挥性能,离不开更好的散热心况报酬。

我们可以将14nm工艺的Comet Lake视为第八代酷睿Whiskey Lake平台和第十代酷睿Ice Lake平台的中间产物,它的大部分规格和Whiskey Lake相同,通过引入部分Ice Lake的特性提升了性能。

按照英特尔给出的指标,Comet Lake比较上代U系列产品,在不丢失电池续航的条件下,整体性能提升最多16%,Office办公性能提升最多41%。

总的来说,Comet Lake平台是英特尔对现有工艺和微架构技能做进一步“压榨”的产物,在更多物理核心和更高主频的帮助下,它更适宜创作型事情和多线程的负载环境,在搭配独立显卡时可以开释更多生产力。

如何区分李鬼和李逵

通过上文剖析,我们弗成贵出以下结论:Ice Lake的GPU更强且更省电,适宜时尚和极致轻薄型的设备利用;Comet Lake的CPU相对更强,适宜主打影音游戏(需搭配独显)和专业设计的轻薄本。
换句话说,它们各有侧重,买错了会非常尴尬。

问题来了,这两套第十代酷睿平台的名字彷佛差不多,我们又该如何加以辨别呢?

我们都知道,在第十代酷睿的10nm Ice Lake平台中,英特尔给出的命名规则是i3/5/7+“10xyGz”,xy决定CPU的强弱,而z则代表GPU核显的规格。

在第十代酷睿的14nm Comet Lake平台中,英特尔略微改变了命名规则,所有成员都因此i3/5/7+“10x10y”命名,而我们则可通过x判断CPU性能高低,而y则代表TDP的版本。

个中,后缀为U代表低功耗版,标准TDP 15W,最高可开放到25W。
Y代表超低功耗版,标准TDP 7W,最高可开放到9W,最低可调至4.5W或者5.5W,支持无风扇设计。

目前,英特尔发布的第一批Comet Lake平台处理器共计8款型号,U系列4款,Y系列4款。
个中,U系列中的酷睿i7-10710U是唯一一款采取6核心12线程设计的处理器,其CPU性能代表了当前轻薄本领域的最强音,即便Ice Lake平台中的i7-1065G7也难以比肩,哪怕后者的工艺更前辈。

如何挑选十代酷睿条记本

随着第十代酷睿处理器的全面上市,2020年之前的轻薄本领域我们将看到Ice Lake、Comet Lake和Whiskey Lake三套平台“煮荳燃萁”的戏码。

个中,Ice Lake平台的上风是集成的核显更强大,可以帮助没有独立显卡的机器得到媲美MX150独显(低功耗版)的性能(表3),如果能配备雷电3接口还能外接显卡进一步提升GPU性能。

因此,如果你在意轻薄本的续航韶光,或是追求极致轻薄,没有独显的Ice Lake轻薄本可以列入首选名单。

Comet Lake平台的最大亮点便是涌现了6核心12线程的型号,可以得到靠近游戏本的CPU性能。

如果你喜好轻薄本,从事须要较大CPU算力的事情,可以优先考虑搭载i7-10710U的型号。
由于Comet Lake平台对核显没有升级,如果你平时有一定的游戏需求,就必须选择搭配独立显卡的型号。

此外,在其他配置附近时,如果Comet Lake平台新品的价格较配置附近的八代酷睿产品贵出300元以上,笔者的建议还是等待新品“镇静”下来再入手,毕竟300元已经足够入手512GB SSD了。

Whiskey Lake平台虽然看似后进了,但它在新品的冲击下已经进入了一轮明显的调价期,当i5-8265U+MX250组合配置的“老将”降到4000元以内时,其性价比依旧值得关注。
换句话说,如果同品牌、同系列的十代新品没能带来全新的更轻薄模具、雷电3和Wi-Fi6等新功能,更便宜的老产品大概才是更理性的选择。

末了笔者还想再强调一下,在引入英特尔Adaptix动态调优技能之后,第十代酷睿处理器能发挥多少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散热设计。
比如搭载第十代酷睿i5-10210U的RedmiBook 14增强版,在部分跑分软件中的得分还不如搭载第八代酷睿i5-8265U的光彩MagicBook Pro(表4)。
总之,能否让十代酷睿稳定运行在25W TDP模式,将成为中高端新品比拼的重点所在。

标签:

相关文章

沧州,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名城

沧州,位于河北省东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她不仅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的“沧州楼”的所在地,更是许多历史名人、文化遗迹...

智能 2025-01-06 阅读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