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做外洋手机市场的朋友在拿出他们公司新品手机之前,不忘跟我打一声呼唤:这手机是给东欧消费者的,你不要用中国消费者的哀求去评价它。在他拿脱手机的一瞬间,我就瞅见了掉队海内均匀水平两年的设计和做工。
他的言外之意便是,海内手机市场太卷了,我们小品牌实在卷不动,只能去国外。
这种内卷,仿佛是莫比乌斯卷,找不到出发点,看不到终点,即便看起来这个市场不太行了。

落到详细销量数据上,根据 IDC 发布的报告,2021 年第二季度海内智好手机出货量同比低落 11%,这还是疫情逐渐规复的情形下。
下行的市场并没有改变内卷的实质,刚刚过去的 7 月和只过去一半的 8 月,我们就迎来了下半年的新机潮:华为,小米,光彩,三星,realme 等等厂商发布了旗下最新机型。
华为的打算拍照连续领先,小米拿出了最成熟的屏下摄像头手机,光彩准备力拼高端,三星正式放弃 Note 系列力推折叠屏,realme 在做工设计上进步明显……
手机产品力的竞争,仿佛没有尽头。
剧烈变革的市场排名
PC 是一个范例的稳定市场。稳定到产品和市场环境变革再大,大哥还是遐想,二哥惠普永久差那么一点,三弟戴尔无欲无求,四弟苹果独立俏丽….
▲2019 年和 2020 年传统 PC 出货量. 数据来自:IDC
我们不妨以 IDC 公布的市场数据作为切面,2019 年、2020 年,到如今的 2021 年第二季度,遐想都稳坐环球 PC 市场出货量第一,前五依次遐想、惠普、戴尔、苹果、宏碁。
▲2021 年第二季度传统 PC 出货量. 数据来自:IDC
而手机市场就不一样了,出货量排名在剧烈变革,以相同的韶光跨度来看,2019 年、2020 年华为在海内的地位十分稳定,出货量靠近 40%。
▲2019 年和 2020 年中国智好手机出货量. 数据来自:IDC
但由于芯片的限定,华为走向紧缩,这部分市场流向了其他几家,从最新的 2021 年第二季度海内智好手机出货量报告也能看出,厂商排名经历了一次大变革。
但须要把稳的是华为紧缩后所留出的市场,并没完备流向包括苹果在内的其他几家手机厂商。
在华为霸占近 4 成份额时,Others 的份额一度低至 6.5%,小厂完备没有活路,而到了 2021 年第二季度,其他种别市场霸占率达到了 18.1%,活起来了。
从产品上看也是,小米、OPPO 、vivo 等今年发布新机大多都是中高端产品,尤其是旗舰,4000 元以上档位的竞争十分激烈。市场并没有由于少一个竞争者而变得和平,反而面对空出来的市场,大家更卷更努力了。
这个时候,仿佛就听见 iQOO 大喊一句,这市场皇位,你华为坐得,我哥哥也坐得。
不过高端旗舰并非一朝一夕可得,除了险些水桶级别的全面体验,更须要独特的差异性,这都须要一流的研发与技能加持。
如果把眼力转向环球,又会创造一个新的变革——LG 退脱手机市场,它留出的市场也将被其他厂商所分流,而小米、OPPO、vivo 几家大力发展国外市场已经成为了常态。
在今年第二季的 IDC 报告中,小米超过了苹果成为了环球第二,乃至在 6 月单月出货量超过了三星,登顶单月第一。
现役天下第一小米在海内市场仅排第三,这觉得,有点儿像中国乒乓球,拿奥运会冠军随意马虎,拿全运会冠军难。
▲ 2021 年第二季度环球智好手机出货量. 数据来自:IDC
书接前文,小米在国际市场上的风风火火,还是得益于自己的产品水平遇上了市场机遇,在印度东欧东南亚等市场,中国头部手机厂商的产品水平赶过其他竞争者一大截。
曾经不内卷的市场,也由于中国手机厂商的到来,变得卷起来了。这觉得,还是很像中国乒乓球,溢出的选手去到哪里,哪里的乒乓球水平就突飞猛涨,养生随缘型选手立时就过不下去了。
这便是中国手机厂商的能耐,甭管七八年前吹过什么样的牛,都能给你实现,余承东做到过一次,现在雷军也做到了。
要知道前几年小米乃至一度跌出前五,如今却能翻身超越苹果,恰好解释这个市场依旧保持着不错的活力,群雄逐鹿,各显神通,而且还保留着相称程度的体面。
尤其是在芯片等零件供应紧张的情形下,谁能在这种情形下抢下更多市场,之后争夺第一的底气也更足,毕竟一流的市场地位在供应商中也意味着优先供应,形成出货量更多的正向循环。
终极乃至可能打破三星和苹果霸占高端市场、拿走手机市场大部分利润的现状,这事儿之前华为就做到过一次。
归根到底,这个市场的活力,在于市场的规模足够弘大,并且竞争足够充分,以至于谁都不敢怠慢,谁怠慢市场,轻视产品,敷衍用户,终极的结果便是被市场怠慢。
当然,据我所知,智好手机从业者,也是各个行业里面算相称卷的,莫比乌斯卷,谁都逃不过。
国产手机厂商们拥有更多自主权,迭代速率更快虽然现在「wintel 同盟」的说法越来越少见,但微软和 Intel 对付全体 PC 市场仍具备极强的掌控力,核心操作系统和 Soc 不受 PC 厂商掌控,它们能做出的创新有限。
而手机厂商们就不一样了,Google 在海内的影响力一样平常,再加上 Android 开源的特性,小米、OPPO 等国产厂商均采取自家的定制 Android 系统,在海内类似运用商店这样的做事都是手机厂商运营。
激烈的竞争也匆匆使手机厂商快速迭代,乃至已经走到了 Google 的前面,2016 年小米发布了初代 MIX,并提出了全面屏观点。
而在手机行业全面采取全面屏设计之后,手机厂商在系统定制化方面也走得更快,很快就推出了相应的触控交互手势,而 Google 直到 2019 年的 Android 10 才加入全局手势操作。
这就解释,这种内卷还能外延,从低往高处卷。
至于芯片方面,虽然主流手机厂商都在利用高通的骁龙芯片,但联发科、三星、华为都有自研芯片,乃至最近的 Google 自研 Tenor 芯片也加入了进来,并非完备一家独大。
Google 和高通虽然在手机市场具备核心地位,但其掌控力仍旧比不上「wintel 同盟」,而手机厂商们为了获取新涌现的市场空余,自然要加强在新技能乃至产品上的投入,尤其是国产手机厂商。
近两年,一个关键元器件的打破,都会引起手机厂商前仆后继的跟进,2013 年高通 QC 快充之后,各家就开始押注快充,持续跟进。
实现路径变成高压小电流和低压大电流两个方向,充电功率也在不断提升,现在一款旗舰没有 60W 快充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旗舰,120W 快充也愈发常见。
高刷屏幕也是,最开始大家都是 60Hz,而在一加用上 90Hz 屏幕后,其他家就不断押注,乃至涌现了 165Hz。
▲ 红魔游戏手机 6 Pro 屏幕支持 165Hz 刷新率
当然了由于软件生态对更高刷新率的支持不是特殊好,现在主流旗舰大多选择 120Hz 刷新率。
快充、高刷新率、折叠屏乃至现在的屏下摄像头,起初都算不上完美,而手机厂商不断迭代技能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教诲」了消费者。
和市场的充分竞争类似,现在智好手机之间的竞争也相称充分,渗入到了各个细分领域,消费者也被教诲得「大家都是产品经理」,大的赛道比如影像和屏幕,中型赛道是充电,细分赛道有震撼马达等等都跑得飞起。
很难说市场的活力和产品的活力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但消费者失落去了活力倒是真的。
当然,还有一个从市场霸占率看不到的信息,便是虽然消费者买手机的频率低了不少,但是消费者买手机花的钱更多了,此消彼长之下,智好手机市场的诱惑力仍旧巨大。
根据前瞻家当研究院整理 IDC 的数据,2019 年至 2020 年中国智好手机市场,高端手机出货量占比在不断提升,2020 年 500 美元(约 3237 元)以上手机出货量占比就达到了 23.9%。
手机厂商越来越卷,对你我有什么好处?
说了那么多,你大概在想这对普通人有什么用。
比拟前几年的 PC 市场就知道,最明显的好处便是你我的选择变多了,轻薄、拍照、续航,各家各有各的倾向,人们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倾向去选择。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 小米 11 ultra 重量达到了 234g
同样的,前几年不少人调侃 PC 升级迭代慢、挤牙膏,这种就较少涌如今手机市场中,小米、华为、OPPO、vivo 近两年来,险些每年都会推出多款旗舰。
一年 2 款旗舰,搭载不同的芯片和创新度不同的技能,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像小米 11 ultra 会更倾向影像,而小米 MIX4 则通过屏下摄像头带来了更一体化的外不雅观设计。
得到更多选择的同时,还带了更好的产品。
假如七八年前,花 2000 块很可能买到一款线下特供的智商机,或者国外品牌的高价低配机,现在呢,拿着 2000 块钱险些买不到所谓的智商检测机(还是有一两款的)。
更关键的是手机厂商之间的激烈竞争也影响到了其他领域, 在手机市场增长乏力的情形下,小米、华为等险些所有国产手机厂商开始进入真无线耳机、智能可穿着和智能家居产品领域。
在手机领域的成功履历也被带到了其他产品上,像伸缩摄像头原来只是手机全面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插曲,现在却成为了智能电视常见的设计。
伴随全面屏涌现的窄边框设计也从 Dell 一家扩展到了更多厂商当中,华为便是较早在条记本电脑用上窄边框技能的手机厂商之一。
最近的小米发布会上,强调性价比的小米进一步拉低了 OLED 电视的售价,77 英寸的 OLED 电视价格被拉到了 20000 元以下,4999 元的 55 英寸小米电视 6 更可以说是价格屠夫了。
而小米对付性价比的追求也间接影响到了其他厂商,现在 5000 元档位的条记本不少都配备了 2K 屏幕,色域也从 45% NTSC 升级到了 72% 乃至更为广泛的 100% sRGB 色域。
回到文章最初,曾经习气于高配低价,给不发达市场凑合型手机的厂商,在面对国产头部手机厂商的时候,变得不堪一击,这是小米能稳住环球前二,拿下月度第一;OPPO 和 vivo 在外洋也能卖得好;realme 超高速增长;一加在数个市场直面苹果三星竞争的底层逻辑。
给消费者以更多好选择,这才是竞争的代价,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