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讯 » 国内车载芯片自给率不足10%?智能驾驶背后的芯片乱战_芯片_智能

国内车载芯片自给率不足10%?智能驾驶背后的芯片乱战_芯片_智能

萌界大人物 2025-01-06 18:02:43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在近日于上海举行的2024中国汽车论坛上,一位行业内的威信人士,工信部电子五所元器件与材料研究院的高等副院长罗道军,作了一场引人寻思的演讲。
他指出,只管中国已经坐拥环球最大的新能源车产能,对芯片的需求也进步神速,但一个严厉的问题摆在面前:我们的芯片自给率竟然不敷10%。

这一数字,无疑暴露了中国智能汽车家当在核心零部件上的软肋。
回忆2022年,工信部原部长苗圩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的警示:“我们的汽车厂商过于依赖供应商,而国外车企已经开始主动出击,向台积电等芯片制造商投资以确保产能。
”如今,两年过去了,海内新能源汽车家当的飞速发展,却使得芯片短缺的问题愈发凸显。

国内车载芯片自给率不足10%?智能驾驶背后的芯片乱战_芯片_智能 国内车载芯片自给率不足10%?智能驾驶背后的芯片乱战_芯片_智能 通讯

据市场研究机构IC Insights的数据显示,从2021年的自给率不敷5%,到2024年,我们的汽车芯片自给率依然未能打破10%的关口。
这一数据的结束不前,不仅反响了海内芯片家当的困境,更揭示了中国智能汽车家当链中的深层次问题。

国内车载芯片自给率不足10%?智能驾驶背后的芯片乱战_芯片_智能 国内车载芯片自给率不足10%?智能驾驶背后的芯片乱战_芯片_智能 通讯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芯片,作为智能汽车的“大脑”,其自给率和自主可控性,直接关系到海内供应链的稳定性和自动驾驶技能的落地。
然而,与智好手机SoC面临的困境相似,汽车车规级芯片也存在着研发周期长、技能门槛高、利润空间小等问题。
这些成分导致海内芯片企业对付投入车规级芯片的研发与生产意愿低下,整车厂商更是鲜有涉足芯片行业的意愿。

与此形成光鲜比拟的是智能驾驶技能的飞速发展。
数据显示,2023年海内乘用车前装市场智能驾驶系统的标配量已达到惊人的183.9万套,同比激增约70%,市场渗透率也提升至8.7%。
这一增长趋势预示着智能驾驶技能正被市场快速接管并遍及。

在高阶赞助驾驶系统方面,估量到2025-2026年,更前辈的导航赞助驾驶系统将快速进入15万元以下的市场,L2+级别的自动驾驶渗透率估量将跃升至9.3%,相较2023年增长高达75%。
令人瞩目的是,L3级别的自动驾驶市场渗透率估量在2025年将达到4.6%,紧张覆盖高端市场及部分新能源车型。

面对这一形势,中国智能汽车家当的芯片自给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罗道军的演讲,无疑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在智能驾驶技能风起云涌的本日,我们不能让芯片成为制约中国智能汽车发展的瓶颈。
办理芯片自给问题,已刻不容缓。

英伟达和高通的后花园

近年来,中国智能驾驶市场经历了爆炸式增长,2023年市场规模飙升至2381亿元,年增长率高达19.3%,且估量到2024年将冲破2800亿元大关。
然而,在这一片繁荣之下,一个不容忽略的征象是,中国智能汽车市场彷佛正逐渐成为国际芯片巨子英伟达和高通的“自留地”。

只管中国L2级新乘用车渗透率在2023年已达到惊人的47.3%,并在随后的几个月内打破50%,同时智能座舱功能在新车中的占比也高达92.5%,但这统统的造诣,却大多建立在依赖入口芯片的根本之上。

在智能驾驶域掌握器芯片领域,英伟达Drive Orin-X芯片以114.7万颗的装机量独占市场鳌头,霸占32.6%的市场份额,成为外销芯片中的佼佼者。
而在智能座舱芯片市场,高通更因此近六成的市场份额稳坐钓鱼台,其骁龙系列芯片已成为浩瀚汽车品牌的首选。

从技能性能上看,入口芯片的上风不言而喻。
高通骁龙8295和英伟达Orin X等芯片在算力和AI能力上均表现出色,例如,Orin X的算力高达1016TOPS,远超国产芯片。
这也导致英伟达的芯片在环球市场上霸占压倒性上风,2022年其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出货量占环球比重竟高达82.5%。

只管国产芯片如地平线的征程系列在算力和处理能力上有所提升,但与国际巨子比较,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地平线的征程系列芯片,虽然在海内市场风光一时,但与英伟达、高通比较,无论是算力还是处理能力,都有明显的差距。
地平线的征程5芯片,在L2级别自动驾驶中尚可一战,但L3及以上的沙场,仍需磨砺剑锋。

本钱方面,虽然国产芯片具有一定上风,但在技能性能和市场认可度上的短板,使得这一上风并未能转化为市场份额。
同时,供应链方面,入口芯片虽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影响较大,但其在技能上的领先地位仍让国产芯片望尘莫及。

在智能座舱芯片领域,高通险些成了行业代名词,其骁龙系列芯片被广泛运用于各大汽车品牌中。
联发科等其他厂商虽也在积极发力,但高通的市场地位依然难以撼动。

数据显示,高通的骁龙系列芯片,如骁龙8155和骁龙8295,广泛运用于奔驰、小鹏、极氪、领克、空想和蔚来等多个品牌的车型中。
此外,联发科(MediaTek)也在智能座舱芯片市场中表现出色,其天玑汽车座舱平台累计出货量已超过2000万套,并估量到2028年累计营收将超过30亿美元。
其他紧张厂商包括AMD、瑞萨电子(Renesas)、英特尔(Intel)和三星(Samsung),它们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5.1%、8.6%、4.0%和4.0%。

目前看,环球智能汽车芯片市场的竞争格局也折射出中国市场的现状。
高通与英伟达的芯片在环球市场上霸占主导地位,而国产芯片虽在中低端市场表现不俗,但在高端市场仍难以撼动外资芯片的地位。

中国智能汽车市场虽然经历了飞速增长,但同时也暴露出对入口芯片的高度依赖。
这种依赖不仅表示在市场份额上,更表示在技能性能和供应链稳定性上。
未来,中国智能汽车家当要想真正崛起,必须在核心芯片技能上取得打破,摆脱对入口芯片的依赖,让这片“自留地”真正变成自己的“家园”。

国产替代进展如何?

在一个被国外技能巨子长期垄断的市场里,中国智能汽车芯片行业正试图探求一条打破之路。
政策的大力扶持与市场需求的激增,为国产替代供应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然而,这背后却隐蔽着不少难以言说的困境与寻衅。

2023年,随着自然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部门的政策出台,智能汽车根本舆图标准体系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政策逐渐完善。
2023年,自然资源部的《智能汽车根本舆图标准体系培植指南》宛如一道曙光,照亮了智能汽车提高的道路,目标直指2025年,构建起智能汽车根本舆图的标准体系。
而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等四部门的《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畅试点事情的关照》,则是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政策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这无疑为国产芯片的发展供应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同时,中国智能座舱市场的迅猛增长也为国产芯片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国产替代已经迎来了春天?

市场,总是最敏锐的晴雨表。
2023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高达1300亿元,而到了2024年,这数字估量将飙升至1528亿元。
智能座舱的遍及,从10万元到75万元的车型,渗透率超过了50%,个中10万元-25万元价位区间的渗透率更是达到了57.4%。
这股市场需求的浪潮,为国产芯片供应了一片肥沃的土壤,让它们得以生根萌芽,茁壮发展。

事实上,国产芯片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的运用仍面临着诸多难题。
只管消费者对国产芯片的接管度有所提升,但与国际领先芯片比较,国产芯片在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这种差距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填补,须要持续的技能创新和研发投入。

比亚迪的自研智能驾驶芯片和智能座舱芯片,虽然在多款车型中崭露锋芒,但DiLink 100系统的出身背后却是与高通的深度互助;吉利的“龍鷹一号”,7nm车规级座舱芯片的问世,AI算力超越高通骁龙8155,可代工企业只能选择台积电。

更何况,在高端市场,国产芯片仍难以与国际品牌反抗。
此外,虽然黑芝麻智能、地平线等公司也在努力提升芯片性能,但要想真正冲破国外技能壁垒,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黑芝麻智能的武当系列芯片C1236和C1296,西岳A1000芯片的中低算力产品,这些国产芯片的佼佼者,正在以它们卓越的性能,赢得车企的青睐。
2024年上半年,搭载C1200家族芯片的车型即将面世,一汽、东风、吉利、江汽等多家车企的20多个车型定点,见证了国产芯片的市场接管度。

当然,国产替代的成功并非一挥而就。
它依赖于持续的技能进步和不断的创新。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芯片领域取得了显著的造诣。
比如,地平线的三款芯片累计装机量占市场份额达到了11.4%,成为国产芯片市场的佼佼者。

目前看,国产替代之路仍旧充满寻衅。
要想真正实现逆袭,还须要行业内外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创新。

华为与谁一起上阵?

在智能汽车芯片领域,华为已然成为了一个难以忽略的存在。
其全面且深入的技能布局,让业界和消费者都对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然而,华为并非一枝独秀,浩瀚中国车企和芯片制造商也在积极布局,试图在这波智能汽车的浪潮等分得一杯羹。

华为的智能驾驶方案(ADS)经由多次迭代,从ADS1.0到即将推出的ADS3.0,性能和普适性都在不断提升。
ADS2.0高阶包的发卖规模已打破30亿元大关,足见市场对其技能的认可。
同时,华为还积极参与海内智能驾驶标准的制订,进一步夯实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

在智能座舱方面,华为的昇腾系列芯片和鸿蒙系统也大放异彩。
昇腾610芯片已在多款车型中得到运用,而鸿蒙系统则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交互体验和系统的整体性能。

然而,华为并非无敌。
比亚迪、蔚来和吉利等车企也在积极布局智能汽车芯片领域,试图替华为分担忧闷。

比亚迪智能化技能研究院的成立,彰显了其在智能网联和智能驾驶技能上的野心。
比亚迪操持推出环球首款算力达到1000T乃至2000T的“舱驾一体”芯片,这种设计将大幅提高系统效率和相应速率,同时节省硬件本钱。

蔚来也不甘示弱,其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的投入巨大。
蔚来每季度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高达30亿元公民币,年总计超过100亿元公民币。
这样的投入让蔚来在智能驾驶技能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其自主研发的5纳米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性能可媲美四颗业界旗舰芯片。
同时,蔚来还推出了整车全域操作系统SkyOS·天枢,具备高带宽、低时延和大算力等特性。

吉利汽车也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
其自研并量产的海内首颗7nm车规级座舱芯片“龍鷹一号”,以及通过子公司亿咖通推出的“龍鷹智驾AD1000”芯片,都显示了吉利在智能驾驶技能上的自主研发能力。

而随着技能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功能将更加丰富和智能化。
估量到2025年,行泊一体市场空间将达到1000万辆,前装标配搭载率将超过40%。
同时,中心打算平台市场估量到2030年占比将打破30%,显示出市场对高性能打算平台的需求不断增加。

在这场智能汽车芯片的竞赛中,国产芯片如地平线、华为、比亚迪等企业的自研芯片已经在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份额。
地平线的征程系列芯片在前装市场份额达到30.71%,紧随英伟达之后。
华为的昇腾系列芯片和比亚迪的舱驾一体芯片也在不断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技能的运用将更加广泛。
估量到2026年,智能座舱的渗透率将达到80%,关键部件如座舱域掌握器、座舱芯片SoC、HUD等的渗透率也将显著提高。

总的来说,中国智能汽车芯片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华为的领航下,浩瀚车企和芯片企业纷纭加入竞争。

这是一件大好事。

未来究竟会如何?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智能驾驶时期,中国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已飙升至1300亿元公民币,而2024年更是有望冲破1528亿元大关。
这一飙升趋势,无疑彰显了市场对高性能智能座舱芯片和系统的狂热追求。

在这场技能革命中,国产芯片崭露锋芒。
地平线的征程系列、黑芝麻智能的武当系列,这些名字如今在智能驾驶领域如雷贯耳。
黑芝麻智能的C1236芯片,内置车规级8核CPU,性能竟比竞品赶过50%,这样的成绩单,无疑为国产芯片在市场竞争中挣得了响亮的名声。

但这场技能盛宴并非单打独斗,家当链协同作战才是背后的关键。
华为、比亚迪、蔚来、吉利等中国企业,他们不仅自研芯片,更从硬件到软件,一步一脚印地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布局。
这样的实力,让人对中国智能驾驶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然而,寻衅与机遇并存。
要想在这场环球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仍需努力。
车企和芯片厂商得连续砸钱研发,特殊是在高算力芯片和AI算法上得下足功夫。
瞧瞧蔚来,他们每季度豪掷30亿元公民币用于研发,个中六七成都是投在根本研发上。
这力度,才是保持技能领先的关键。

同时,互助也是制胜法宝。
车企得和芯片厂商、软件供应商,乃至是互联网公司手拉手,一起打造智能生态。
吉利和星纪魅族的互助便是个好例子,生态互助的主要性不言而喻。

别忘了,供应链也是关键一环。
在环球芯片紧张的背景下,车企和芯片厂商得联手加强供应链管理,确保关键芯片的稳定供应。
比亚迪便是个“聪明鬼”,他们自研芯片,减少了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当然,技能创新的终极目的是做事用户。
车企们得看重人机交互设计和用户反馈,让产品更贴近用户需求。
比亚迪海鸥的智能座舱便是个好例子,大尺寸中控显示屏和语音掌握功能,让驾驶变得更便捷、更安全。

在这场智能驾驶的征程中,政策支持、技能标准制订、数据共享生态培植、数据安全监管,一个都没落下。
北京、武汉等地更是投入100亿巨资进行智能网联培植,为智能驾驶技能的发展供应了有力支撑。

因此,中国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市场正值风起云涌之际。
车企、芯片厂商、政府,各方势力都在捋臂将拳,准备大展拳脚。

这个才是希望。

注:行业调研数据来自AI大模型运用平台——研报魔方

作 者 | rickzhang

标签:

相关文章

C措辞若何颠覆芯片设计流程?_芯片_措辞

作者: 付斌AI浪潮下,算力正在不断膨胀,可以说,谁拥有更多算力,谁才会在市场拥有更多话语权。而与之相悖的是,算力如此紧缺的条件下...

通讯 2025-01-08 阅读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