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讯 » 鲍韶山: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正好是不足_新能源_中国

鲍韶山: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正好是不足_新能源_中国

雨夜梧桐 2025-01-18 23:48:15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一个多世纪以来,汽车一贯吸引着人类的想象力。
它们是艺术品、工程奇迹,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更是创造就业和财富的行业;汽车既是一种交通工具,也是造成城镇交通拥堵的缘故原由之一,还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从制造业的角度来看,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第一辆海内设计和制造的乘用车(PMV)就从工厂下线,但从环球意义上讲,中国在汽车领域起步相对较晚。
在20世纪的大部分韶光里,汽车设计和制造一贯是欧洲卓越设计和工程能力、美国工业实力、英国的顽强精神以及近年来北亚效率的天下。

鲍韶山: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正好是不足_新能源_中国 通讯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国的汽车产量一贯不高。
1955年产量仅为61辆,到1980年汽车产量增长到222,288辆。
【1】然而,当时中国的汽车工业已逐渐崭露锋芒:首先是在传统内燃机(ICE)汽车方面,中国与外国制造商建立了合伙企业。
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又涌现了一批本土制造商。
到2000年,中国每年生产超过200万辆汽车。

在2000年至2007年间,中国汽车市场年均增长21%。
事实上,自2008年以来,中国的汽车产量一贯位居天下第一;自2009年以来,中国汽车产量已超过环球汽车产量的25%。
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已达到1379万辆,个中800万辆为乘用车,别的为商用车。
到2017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2888万辆。

然而,正是在新能源汽车(NEV)领域,中国制造商“风靡环球”。
新能源汽车包括电池电动汽车和插电式稠浊动力汽车。
只管出发点较低,但在过去的三年中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销量都有了显著飞跃。
随着产量的增长,出口量也在增加。
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也是前所未有,在同类产品中,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交付市场的零售价比传统乘用车汽车制造商的竞品便宜30%~50%。

2024年2月23日,福州闽侯县青口汽车工业园区一家智能制造企业生产车间,机器人在赶制汽车车身钣金件产品。
(图源:视觉中国)

到2023年及2024年初,欧美政治家们纷纭哀求采纳保护方法,以应对西方新闻媒体所谓的中国“电动汽车入侵欧洲”操持。
【2】欧洲政客已经表示,要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指控进行调查。
最近,美国议员警告中国不要向环球市场“倾销”产品以“缓解其工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3】

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已经逐渐沦为西方主流媒体、智库以及政客批评中国的陈词谰言,他们声称:

1.中国正遭受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危急,这将导致其向环球市场“倾销”产品;

2.商品和做事市场通货紧缩证明了中国海内消费需求不敷。

本文磋商了上述两种干系的环境。
通过挖掘数据得出了两个结论:

1.不存在“产能过剩”的危急。
随着新能源汽车等中国制造业产量不断增长,海内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也在增长。
中国的制造业出口与生产的比率表明,与十年前比较,现在中国制造业总体上出口比重低落;

2.总需求并没有萎缩。
相反,中国的消费需求,包括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正在持续增长,通货紧缩不是总需求萎缩的结果,而是生产率增长导致供给增加,以及海内要素投入市场后激烈竞争的结果。

换句话说,西方的主流不雅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末了我还将谈论这对西方公共政策寻衅的影响。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一贯以工业扩展为条件,制造业的浸染日益增强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1995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约占环球制造业总增加值的5%。
到2020年,这一比例已增至29%。
在环球出口方面,1995年,中国制造业占环球制成品出口总额的3%;到2020年,这一比例达到了20%。

标准说法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依赖出口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本钱。
从历史上看,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已经不适宜现在。
最近,理查德·鲍德温(Richard Baldwin)对经合组织【4】贸易增加值数据的剖析显示【5】,1995年中国的制成品出口与生产比为11%。
2004年这一数字达到18%的峰值,此后又回落至2020年的13%。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制成品的产量不断增长,但从出口与生产之比的数据可以看出,个中大部分产量都被不断增长的中国海内市场接管。

鲍德温的剖析还展现了1995年至今中国制造业的演化。
从广义上讲,这些数据显示,就海内生产能力而言,中国在代价曲线已逐步上移。
直到2000年中期,中国一贯是中间产品的净入口国和终极产品的净出口国(紧张是低劳动力本钱种别)。

然而,大约从2002年开始,中国也成为中间产品的大型净出口国。
中国的制造业已从相对依赖纺织品和服装等大略行业,发展到电子、金属制品、化工和制药等更繁芜的行业。
1995年,纺织品在中国出口中所占份额最大;到2020年,电子产品取而代之。

根据哈佛大学的经济繁芜性指数,中国已从2000年的天下第39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8位,这反响了中国制造业从大略到日益繁芜的转变。
【6】中国不仅成为乘用车的紧张制造商,还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紧张制造商,也证明了中国制造业日益繁芜这一趋势。

新能源汽车

环球市场

近年来,环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猛。
2023年,环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1400万辆,约占新车销量的18%。
与2022年的销量比较,这一数字有所增长,2022年电动汽车在环球的销量超过1000万辆,占当年所有乘用车销量的14%。
与此形成光鲜比拟的是,2021年,电动汽车占乘用车总销量的9%,2020年则不到5%。

中国的销量约占环球总销量的60%。
在环球注册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中,超过50%品牌在中国。
紧随其后的是欧洲市场,2022年,欧洲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了15%,新能源汽车占乘用车销量的20%以上。
在美国,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了55%,占新车销量的8%。

估量未来十年旁边,环球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将有所增加。
估量紧张市场将是中国、欧洲和美国,但须要把稳的是,泰国、印度尼西亚和印度以及非洲部分地区估量也会涌现强劲增长,但增长基数较低。
与2021年比较,2022年泰国、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了两倍多,总计达80,000辆。
在泰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量的3%,而在其他两个国家,新能源汽车销量约占乘用车销量的1.5%。

行业剖析机构EV-Volumes的市场预测指出【7】,环球年度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从2023年的1400万辆增长到2035年的7390万辆。
未来12年(2024年至2035年),环球累计销量估量将达到5.209亿辆(图1)。
个中

●欧洲将占1.305亿(25.05%);

●中国2.121亿(40.72%);

●美国1.01亿(19.39%);

●其他0.773亿(14.84%)。

按年均打算,环球总需求将同比增长约500万台(增长范围为330万至660万台)。

中国在环球总市场中的份额将逐年低落,从目前最高的61%降至2035年的33.7%(图2)。
欧盟的总体市场份额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而美国的市场份额估量将从9.6%翻一番多,达到21.2%。
估量其他市场的市场份额增长最多,从2023年的5.9%增长到2035年的21.6%。

在结束本节关于环球需求动态的谈论前,有必要提出一些条件或把稳事变。
这些需求预测会受到许多变量的影响,比如政府政策、整体经济状况,以及汽车价格等。
例如,新能源汽车价格的大幅低落可能会促进需求增长。
政府还可以引入补贴或其他经济勉励或限定方法,以支持家庭从内燃机汽车过渡到新能源汽车。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

生产和市场

近年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大幅增长。
产量从2013年的17,533辆小幅增长到2023年略低于960万辆。
这种扩展并非线性的,在2020年至2021年期间,新能源汽车产量呈阶梯式增长,2021年至2022年期间再次涌现阶梯式增长(图3)。
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总量约为830万辆,表明海内市场供过于求。

2020年,中国出口了约350,000辆新能源汽车。
2021年,这一数字上升到约597,100辆。
【8】根据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China Passenger Car Association)的数据,2022年中国出口了11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当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的15.6%,2023年出口了约22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当年产量的23%。
与此同时,2023年中国入口了约13.2万辆电动汽车。
在过去四年中,面对快速增长的产量,中国海内市场接管了75%~85%的产量。
相反,出口仅占15%~25%(图4)。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增加,出口量也在增加。
如图5所示。
数据显示,在2020年至2023年的四年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增加了822.5万台,增幅达602.5%。
在这一产量增长中,海内市场接管了637万台,出口市场接管了185万台。
2020至2023年间,海内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了628%,年均增长约159万台,出口量增长了528%,年均增长约46万台。
很明显,海内市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的主要性明显高于出口市场。

有了前面谈论,我们可以预测,2024年,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总需求将增加约138万辆(范围为70万辆至190万辆)。
在这一预测中,年均匀增长率略低于2020年至2023年期间159万的年均匀增长率。

需求驱动

中国海内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增长,得益于生产的规模化和自动化、供应链的风雅化,以及要素市场和终端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压低了本钱和价格。
与传统制造商比较,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向市场交付的汽车价格要便宜30%~50%。
【9】据宣布,“2022年,中国电动汽车的均匀售价约为3.2万欧元(5.38万美元),而欧洲的均匀售价为5.6万欧元(9.41万美元)”。
【10】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也比性能规格相似的内燃机汽车便宜得多。

《纽约时报》宣布了2023年3月的一场价格战,“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合伙企业将ID.3电动汽车的价格下调了18%”。
中国国有汽车制造商之一长安汽车为其电动汽车供应了3000美元的现金返利、免费充电额度以及其他勉励方法。
中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则在一个月内对部分旧车型进行了第二轮贬价。
【11】2023年和2024年初,在交通和通信领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低落趋势。
总的来说,价格的低落让之前买不起新车的家庭有了新选择,也让新能源汽车在他们中间创建了一个新市场。

只有当生产效率的提高能够坚持降落的本钱时,激烈的价格竞争才是可持续的。
在汽车制造领域,关键始终是“减少劳动力”的能力。
【12】自动化是降落与劳动力干系的总本钱比例的驱出发分。
在自动化方面,中国制造商,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是最积极、最主动的。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发布的《2023年天下机器人工业》报告,到2023年,中国将成为天下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国:

●亚洲是环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22年亚洲安装了404,578台机器人,比上一年增长5%;

●73%的新支配机器人安装在亚洲;

●工业机器人的前五大市场中有三个在亚洲,而中国是最大市场。
2022年,中国市场的安装量增长了5%,达到290,258台。
实际上,2022年环球安装的机器人有50%在中国。
【13】

还有坊间数据表明,新能源汽车行业新增的制造能力属于成本密集型,自动化生产线已无处不在。
【14】

剖析与谈论

近几个月来,西方国家纷纭评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导致其向天下市场“倾销”的风险。
根据现有数据,这种说法充其量只是一种方向。
估量到2035年,为知足环球的新能源汽车需求,环球总年产能须要在2023年的根本上增加6040万辆。
个中,到2035年,要么通过本地生产,要么通过入口:

●欧洲市场将须要增加1420万辆的年产能;

●中国须要1660万辆;

●美国1440万辆;

●其他1520万辆。

如图6所示。
图中的“赤色”部分代表了与当前需求水平比较,到2035年须要补充的缺口。
简而言之,在未来12年内,估量将有大量需求须要通过增加生产能力来知足。

目前,中国出口产品占现有产量的15%~25%,这有力表明,该行业的大部分发卖额来自于快速增长的海内市场。
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情形可能会持续下去。
估量2024年到2035年之间,中国海内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总体将增长212.1万辆。

为知足这一需求,中国目前已安装的新能源汽车制造能力须要进一步扩大。
个中一部分产能可能会通过重组现有的内燃机汽车生产系统来知足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需求,而另一部分产能则会通过新建工厂来知足。

不过,改造内燃机汽车设备,提及来随意马虎做起来难。
换言之,不断发展的市场环境表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须要提高产能,以知足日益增长的海内需求。
这有力证明,“产能过剩”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也便是说,未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中国的出口增长将连续保持稳定。
(下文将谈论贸易壁垒问题)不过,我预测中国海内市场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紧张焦点和基石。
就出口而言,大部分增长在“环球南部”,即巴西、泰国、中亚、阿联酋和东盟国家。
根据彭博社的宣布,对欧洲的出口约占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
【15】报告显示,在过去三年中,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已从3%增长到了8%,估量到2025年将增长到15%,到2030年会更高。
但这仍是预测,还有许多成分在起浸染。

为了深入理解未来可能涌现的情形,我根据前面提到的现有市场需求估计值,以及2020年至2023年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的实际增长情形建立了一个模型。
在这几年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匀每年增长约159万辆。
假定在2024年至2035年期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能每年都以160万辆的水平增长,我们创造:

●假设产能利用率达到100%,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超出海内需求的159万辆(2024年),增至389万辆(2035年)。
然而,按百分比打算,剩余产量将从2024年的14.2%低落到2035年的13.5%,2026年至2029年期间将达到8-9%的低谷。
请把稳,比亚迪的产能利用率约为85%,特斯拉的产能利用率为92%。
这再次表明,并不存在“产能过剩危急”,尤其是考虑到韩国汽车行业60%以上的产量始终用于出口这一事实。

●过剩产能从2024年占欧洲、美国和其他国家预测需求的21.5%,降至2035年的11.24%。
在这种情形下,剩余产能将由位于欧洲的其他制造商来知足。

●关于环球总需求(包括中国市场)的预测,中国的生产能力将2024年占比65.8%,降至2035年的48.4%。
见图7。

在汽车制造领域,不可能所有市场都能实现自给自足。
这是由于汽车制造是一项繁芜的成本密集型业务,须要成熟的供应链来坚持本钱竞争力。
因此,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本土的汽车制造业,贸易在汽车行业是不可避免的。
鉴于上述情形,如果按照产能直线扩展的假设,显然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环球市场的份额会随着韶光的推移而减少。
考虑到产能利用率低于100%,那未来中国在环球市场份额将再次缩小。
可以想象,未来中国的部分产能将在外洋开拓,这从而降落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的比例,但这不一定会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市场份额。

由此可见,这些证据并不支持中国新能源汽车“入侵欧洲”的惶恐性说法。
在区域和环球市场的总体格局中,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将连续发挥主要浸染,但它们将紧张做事于不断增长的海内市场需求。

通货紧缩预示着经济衰退的说法是缺点的。
在新能源汽车价格低落的情形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增长履历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一创造与2015年国际清算银行(the 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的研究论文【16】结果同等,该论文调查了140年来38个经济体的产出增长与通货紧缩之间的关系。
论文创造,通货紧缩与产出低落之间的关系“很弱”。
相反,该论文认为,通货紧缩很少是总需求紧缩的结果,而是生产效率提高和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供应增加的结果。
这彷佛是中国的普遍情形,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然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快速扩展和激进的定价令欧美政客不安。
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考虑征收关税,以抵消中国出口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上风。
在这个问题上,欧洲的问题要比美国尖锐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制造的乘用车在美国市场的霸占率不到3%,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北美也险些没有市场。
只管如此,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履历还是很有启示性的。

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动“贸易战”。
对浩瀚产品种别征收关税,表面上是为了减少双边贸易逆差,阻挡“铁锈地带”就业机会减少。
大卫·奥托尔(David Autor)及其同事的最近研究【17】表示,虽然关税给特朗普带来了政治红利,但在经济方面:

“迄今为止,贸易战并没有为美国核心地区供应经济帮助:对外国商品征收入口关税既没有提高也没有降落美国新增保护部门的就业率;报复性关税对就业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紧张是在农业领域;而美国的补偿性农业补贴只是部分减轻了这些危害”。

很难相信,如果对新能源汽车施加关税,会使欧洲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古迹有所改进关税会增加消费者的消费本钱,并将其他消费者挤出新能源汽车市场,不利于实现碳减排的目标。
欧洲制造商要调度生产系统、通过加强自动化以及供应链再造推动生产效率增长,它们还有机会将发卖足迹扩展到当地没有制造商的市场。
当然,即便如此,它们也将面临激烈的竞争。
只管如此,与“竖起高墙”比较,与中国互助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匈牙利正在这样做,这可能是全体欧洲最的明智计策。

参考资料

【1】http://www.motorworld.com.cn/information/figures/quitlity.htm

【2】https://www.thetimes.co.uk/article/how-china-plans-to-invade-europe-with-electric-vehicles-0jc07k6zz

【3】https://www.ft.com/content/607ac51f-5518-4114-880e-3749da25f0ba

【4】https://www.oecd.org/sti/ind/measuring-trade-in-value-added.htm

【5】https://cepr.org/voxeu/columns/china-worlds-sole-manufacturing-superpower-line-sketch-rise

【6】https://atlas.cid.harvard.edu/rankings

【7】https://www.ev-volumes.com/

【8】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175232/china-export-volume-of-new-energy-vehicles/

【9】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utos-transportation/china-has-10000-euro-cost-advantage-small-evs-auto-supplier-says-2023-01-05/

【10】https://eastasiaforum.org/2023/11/21/chinas-electric-vehicle-surge-will-shock-global-markets/

【11】https://www.nytimes.com/2023/04/17/business/china-electric-vehicle-prices.html

【12】See Karel Williams et al., (1994),\"大众Deconstructing car assembler productivity\"大众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Volume 34 Issue 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0925527394901562。

【13】https://ifr.org/img/worldrobotics/Executive_Summary_WR_Industrial_Robots_2023.pdf

【14】https://www.byd.com/eu/news-list/BYD_to_Build_A_New_Energy_Passenger_

Vehicle_Factory_in_Hungary_for_Localised_Production_in_Europe.html

【15】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3-12-20/china-is-under-pressure-to-keep-exporting-electric-cars-to-the-eu

【16】https://www.bis.org/publ/qtrpdf/r_qt1503e.htm

【17】https://www.nber.org/papers/w32082

本文系不雅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不雅观点,不代表平台不雅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深究法律任务。
关注不雅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逐日阅读意见意义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