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牧教授在北京公民大会堂领奖。
“能够拿到国家最高级褒奖,解释国家对氢能领域技能的高度重视。”潘牧见告长江日报,24年来,他见过无数的研发机构和企业起起伏伏,很多消逝不见了,他和团队走到本日实属不易。
目前,潘牧正带领团队研发膜电极下一代技能,保持我国在此领域的领先地位。
氢能技能一度太冷
研发职员曾大半出走
膜电极是燃料电池的核心组件,被称为氢燃料电池的“芯片”。2000年,武汉理工大学将一间10余平方米的办公室改造成实验室,36岁的潘牧临危受命,担当燃料电池技能带头人,在这里研制出我国第一片CCM膜电极。从这里起步,武汉氢能从无到有、开枝散叶。
当时,国内外研制的膜电极均采取GDE技能制备,催化剂需用到大量贵金属材料铂,本钱高昂,发电量也很低。潘牧曾见过采取这种技能生产的燃料电池巴士,车上除了司机和售票员,就只容得下一位搭客,别的空间则全部被燃料电池霸占。
潘牧教授团队早期研制的燃料电池膜电极。 长江日报汪洋 摄
“这种技能当然不可能商业化。”潘牧团队决定另辟路子,研讨CCM技能制备,将铂载量降落了75%。技能发展到如今,膜电极的功能密度也提高了5倍以上。
潘牧团队李赏研究员见告长江日报,20余年来,他们历经艰辛。2004年,团队研制出的第一批膜电极进行实验时全部失落败,投入的近30万元打了水漂。当时,30万元可以买一套屋子了。
到了2009年,正当他们犹豫满志时,锂电池的发展开始起步了,比较而言,氢燃料电池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当时,很多机构和企业放弃了燃料电池的研发,潘牧团队的研发职员也走了大半。
李赏至今记得当时的情景,“潘牧教授感情很低落,他说,氢能确实太冷了,经费也很少,他很理解大家探求新的方向。”李赏则选择留了下来并坚持至今,“我和潘教授一样,认为氢能办理的是人类能源的终极问题,人类未来一定要往这个方向走。”
冲破国际垄断
产品实现反向输出
2005年,武汉理工大学与东风汽车公司联合研发“楚天一号”,这是我国首批两台氢燃料电池轿车之一。图为潘牧与“楚天一号”合影。 长江日报汪洋 摄
长江日报从武汉理工大学理解到,潘牧领衔的这项技能能够荣获国家级褒奖,关键在于实在现了我国CCM型膜电极零的打破,并成功进行告终果转化,摆脱了对国外膜电极产品的依赖,还实现对国际垄断国家的反向输出,推动了我国燃料电池家当化进程。
2006年,潘牧的膜电极技能成型,学校成立武汉理工氢电公司,将产品从实验室推向市场。潘牧拿着公司生产的膜电极四处奔忙,向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推介,产品送出去了却不再有下文。当时海内根本找不到运用市场。
处处碰钉子,潘牧很是沮丧,转机却也在此时涌现。2006年,在美国瑞莱昂公司做技能顾问的一位白姓博士回母校武汉大学,偶尔听说了潘牧正在做膜电极,便跑到武汉理工大学,想试试他的产品。当时潘牧还未从失落落的感情中走出来,不相信有人会对膜电极感兴趣,谢绝了白博士供应样品的要求。
但白博士很坚持,终极还是从潘牧这里拿到了几片膜电极。回到美国后,瑞莱昂公司将其与国际上两家同行生产的膜电极测试为难刁难比,认为潘牧的膜电极性能还不错,但是安装破损率要高一些。
“说我们的产品不好,我是不服气的。”潘牧当即买了一张机票飞到美国,现场只看了一眼便断定是瑞莱昂公司供应的图纸尺寸出了问题。瑞莱昂公司的技能职员一开始并不相信,但当他们重复校验后创造,果真存在0.5毫米的偏差。调度后再比拟,潘牧的膜电极产品完备优于其余两家公司。
潘牧独到的眼力令瑞莱昂公司惊叹不已,公司高下都对他刮目相看,双方很快达成了互助,首期签下5000片的订单。产品经测试无一片出问题,瑞莱昂公司又追加订单,从3万片、9万片再到后来的10万片以上。
2008年,武汉理工氢电公司依赖出口,已将营收做到了千万元以上。2018年,武汉理工氢电公司引入民营成本成立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大幅扩大产能。
任重而道远
年逾60仍在为氢奔忙
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膜电极产品。
间隔武汉理工大学28公里外的武汉经济技能开拓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家当基地,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此,该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6000余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多台大型车床正在繁忙作业。2019年,公司自动化膜电极生产线建成投产,产能提高了5倍以上,即便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加收20%的关税,膜电极的发卖额却只增不减。
潘牧教授领衔的项目获国家最高级褒奖,公司总经理田明星难掩愉快之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喜悦,“20余年换得此刻名誉!
”
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职员正在作业。
公司副总陈娟见告长江日报,公司根据客户须要,进行定制化生产,严格交货韶光,基本上没有库存。公司膜电极产品运用到商用车、船舶、飞机、高铁等,并为三峡工程、航天工程等干系项目供应技能支持,个中30%的产品远销美国、英国等国家。
虽然已年逾60岁,但潘牧仍不辞费力,为氢奔忙。作为我国氢能领域专家、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以及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他每年有三分之一的韶光在出差、三分之一的韶光在学校、三分之一的韶光在公司。
“我国发展氢能任重而道远,须要家当链上各环节共同努力。”潘牧说,真正要干好一件事情,得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至少在思想上必须全身心地投入。他坚信中国氢能家当的春天就快到来。(长江日报汪洋 通讯员谢小琴 演习生孙佳莹)
【来源:长江日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运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供应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缺点或者陵犯您的合法权柄,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