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身影映靓无人区。
6月15日,四川江油无人区里,一道山巅形如刀尖。一壁党旗猎猎飘扬。旗下,数十道赤色身影劳碌在绝壁高下。雄壮的吆喝声,回荡在脚下群山密林。
战旗飘扬“尖刀”上。

这群作业者是东方物探西南分公司钻井工程中央二队2Z01钻井班。该钻井班也是物探210队在四川盆地西北部枫顺场布局线束三维地震勘探项目中,党员突击攻坚的一把“尖刀”。
向着“刀尖”进发。
此刻,被誉为攻坚专业户的党员班长李发新,正带着他的党员突击队队员在“青年飞虎队”队长杜科的帮忙下,热火朝天地迎战本项目绝壁迁居的末了一役。
党员突击队长李发新(左)与青年突击队长杜科携手准备备战钻机下陡崖。
这道20米高的绝壁,海拔2700米,近乎直角,壁面光如镜。在其下边约100米,又是一道类似的陡壁。
机组员工吃力地将钻机设备抬到立足之处不敷半米的峭壁边,山顶狂劲的山风吹得人睁不开眼睛。高陡迁居履历丰富的李发新穿着好保险带,主动卖力最危险的峭壁边吊放工作。杜科在峭壁下和钻井副班长唐明利动手拉副绳,帮忙吊放钻机设备。
峭壁下的接应迁居者。
只管高下合营默契,设备吊放也用了3个多小时才全部迁居到峭壁下。
“吃点东西吧,体力有些吃不消了。” 李发新悬在百米的陡崖上,右腿枢纽关头挽着一根树枝,困难地支撑在左腿肘部歇息,保持着平衡的姿势将吊下来的一碗自热方便盒饭吃了个精光,他抹了一把汗水连续向下一道陡壁进发。
这期间,有一道绕绝壁的上坡路很是陡滑。考虑到刚才崖上的抬工员工们都很累了,军人出身的杜科,二话没说,抓起抬杠就和唐副班长把最重的一台设备抬过了绝壁。
转战绝壁之间。
随后,李发新和杜科又是分工在陡壁高下,卖力指挥和帮忙机组员工把设备、燃油和水,沿着他们早就系缚好的大略单纯绳梯,逐步背到壁下。为了防止落石,他们一次只能容得下一人一件设备下绝壁。
绝壁绳梯上的“蜘蛛人”。
绝壁绳梯上的“蜘蛛人”。
末了一件设备放到位时,太阳已经西斜。他们立即打道向山岭另一侧的营地返回。由于,这个位置间隔营地还有3个半小时山路。期间要翻两道山梁,超过3道沟壑,要吊多达15次保险绳攀爬16道陡岩,才能回家。每次返程,都能听到远山中阵阵令民气惊胆战的熊吼声。
“我们站在高空作业和野生动物侵害两项风险的‘尖刀’上,飞虎队上不了,最困难的地方钻机就去不了,想尽办法也要担保无人区里满覆盖次数是我们的任务。”李发新说,“为了防止熊出没,我们在吊装时,还要在200米开外的周边挂上腊肉,把熊吸引到更远的地方,杜绝单人出行,走过的路上还要撒刺鼻的雄黄粉覆盖气味。有一次碰着熊,我们十几个人人多力量大,使劲敲打油桶才把它吓跑的。”
“尖刀”上的迁居。
在他和两位副班长谨小慎微地管控下,截至6月16日,他们在山中70多处绝壁陡坡花费了12000多米保险绳,搭建了41座木桥和云梯,确保了职员和设备在绝壁上的安全运送,他们每天在工人们出发前严格搜身,防止火种进山。
“本日迁居的地方,正是枫顺场项目无人区的正中央。这是李发新一个半月前在奥维舆图上提前方案好的行为路线,带着4个突击组进入这片陡岩密集、山高林密的高海拔井位段。为了防熊,设计的路线险些是陡崖。”最理解李发新的物探210队钻井组长庞仁树,先容了“尖刀班”的实际困难。
“尖刀”上的迁居。
“随着井位越打离营地越远,井位所在山林都狭窄陡峭,根本没法搭架帐篷。以是他们每个机组的员工,都是4点钟就吃早饭,天一亮就带上保险绳,背上油和水,翻山越岭吊绳爬梯,至少跋涉5个小时才能到达井位。然后完成砍路、修路、抬机器打钻一系列动作,赶在入夜前回到营地。这是我理解到的在无人区干得最艰巨的一个钻井班!
”
山林中钻机都“立足”困难,帐篷营地更无一席之地。
“我是绝对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的!
本日给我们一起抬钻机、拉保险绳、背设备和物资、攀爬木梯的员工,都是跟随飞虎队16年走南闯北的老铁。他们个个都是在高难工区高陡迁居的老手!
再苦再累都没给飞虎队掉过链子!
”
每当李发新谈起这些,就会由衷地显出感谢和自满的微笑。
李发新和他的“刀刃老铁”们愉快地夜谈事情。
联系办法:010-64523406
投稿邮箱:1029926159@qq.com
编辑:王琳琳
校正:李诗琪
审核:梁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