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芯”搅动环球。海内芯片投资热潮似有冷却,环球电子企业又深陷“缺芯”危急,环球车载半导体三强日本瑞萨电子的一场失火,或致环球汽车减产150万辆以上。
芯片危急是否会重塑供应链?中国企业该如何找准定位?如何布局投资?澎湃新闻行业不雅观察与家当调查栏目“痛点”今起推出《“芯”求大战》专题,通过采访专家和业内人士,梳理目前环球芯片现状,拆解投资布局,探求“芯片”供应破解之道。

去年底以来,芯片短缺潮席卷环球汽车行业。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也聚焦到了“汽车缺芯难题”,提出加快汽车芯片国产化的建议。
汽车芯片国产自主化的瓶颈究竟在哪?该如何健全我国汽车芯片家当链、供应链?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了国家新能源汽车技能创新中央副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家当创新计策同盟副秘书长邹广才,就汽车芯片“卡脖子”问题与破局出路进行了梳理。
邹广才表示,海内设计的汽车芯片缺少车企运用,进而没有迭代优化的机会,海内该当加强芯片的标准、测评和认证,“海内目前还没有繁芜汽车芯片的流片生产线,现在关键汽车芯片,都是到其他地区去流片,我们该当有这种底线的保障能力才行。”
澎湃新闻:我国车用芯片的家当发展情形如何?
邹广才:目前我国国产汽车芯片家当还比较弱小,不能完备知足海内汽车行业的需求。长期以来,中首都是天下上规模最大的汽车市场,近年来我国的汽车市场规模基本保持在世界1/3额度。然而,我国的汽车芯片家当规模大概只占天下市场份额的10%。比较较而言,目前天下前十大汽车芯片厂商,占环球汽车芯片家当规模的70%以上。个中,对车辆正常驾驶功能有主要影响的高端繁芜芯片很少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海内厂商产品更多地集中于车身电子等所利用的芯片产品。
澎湃新闻:我国国产车用芯片家当发展滞后的症结在哪里?须要如何办理?
邹广才:这不是一两个产品、一两家企业能够办理的问题,须要完善全体家当的生态链条。全体生态链条,包括标准体系、设计、测试、认证、流片、运用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有事情要做,都须要提升和加强。
第一,我国目前没有自己的汽车芯片测试标准体系。很多产品标准借鉴了国际标准和国际履历,但国际标准大多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蜕变而来,目前很多新技能哀求没有容纳进去,有些指标已经滞后了。同时,我国汽车行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涌现的中国汽车标准,映射到芯片层面也有新的哀求,但是国际标准无法反响中国汽车行业的独特哀求。
因此,我国须要建立自己的汽车芯片测试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是衔接、统一家当链高下游的技能措辞。只有建立了标准体系,家当上游才知道按照什么标准进行设计,下贱才知道按照什么标准选用芯片。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高下游衔接就总会涌现问题。
第二,目前海内汽车芯片设计企业的设计成熟度与国际汽车芯片企业还有差距。
汽车芯片相对付普通消费电子芯片来说,对安全性、可靠性方面都有更高的哀求,许多履历须要在研发中不断积累。目前我国的汽车芯片企业大部分还处在第一轮到第二轮的设计过程中,还没能达到国际前辈的汽车芯片企业那样的成熟度。
第三,目前海内也没有能席卷芯片各层级测试的平台或测评机构,缺少对自主汽车芯片产品的认证。评测汽车芯片分为三个层面:汽车芯片层面、汽车电子电控系统层面、整车运用测试层面。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平台或者一家测评机构能够完全地完成三个层面的汽车芯片测评事情。只有进行完全测评之后,下贱汽车企业才能放心选用自主汽车芯片产品。
由于技能哀求高且投资巨大,任何一个整车企业或者汽车电子厂商都不会专门为测评芯片单独建立一个弘大的检测实验室。芯片行业和汽车行业之间须要一个共同的测试评价平台,并且与之前的标准相连接,用标准和测评支撑完成产品认证。认证环节是不可或缺的,我国对汽车安全性干系的零部件都有国家逼迫标准,要进行产品认证。对付汽车芯片,目前海内没有认证,但汽车芯片对汽车安全性影响非常大,随着未来我国汽车芯片家当的发展,一定会有新产品上车认证这个环节
第四,海内目前还没有繁芜汽车芯片的流片生产线。现在关键汽车芯片,比如16位以上的MUC、SOC这类芯片,都是到其他地区去流片,这也是“卡脖子”问题,我们该当有这种底线的保障能力才行。
第五,海内设计的汽车芯片还缺少车企运用,进而缺少迭代优化的机会。目前我国汽车芯片的设计能力还比较薄弱,须要在实际运用中进行迭代,创造问题并反馈给芯片设计企业修正完善,不能闭门造车。集成电路的变革周期推拿尔定律是18个月,只需经由一两轮迭代,功能和性能就很快改进。这里须要下贱给上游一个运用机会,但这个运用机会有赖于标准、测评、认证等环节来支持,这样下贱才能比较放心地去用上游的产品。
澎湃新闻:有宣布显示,随着环球芯片缺货潮,设计企业纷纭求生产企业分产能。车用8英寸晶圆已不再是前辈技能,为何会产能不敷?
邹广才:芯片家当每每是设计和制造分离的,制造只是代工生产。前辈制程工艺的生产线,投资都是非常巨大的,芯片设计企业每每难以承担这种投资。而代工企业投资生产线后,会给多家芯片设计企业代工生产,一条生产线靠单一的芯片设计企业是很难支撑的。当产能紧张的时候,芯片设计企业去找下贱去希望能给自己分产能是很正常的征象,该当算是在市场机制下高下游的正常业务行为,并不是说上游一定强势,也不是说下贱一定强势,他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
目前芯片产能紧张的缘故原由,紧张是由于受去年年初疫情影响,汽车企业相应下调了自己的产量预期,也相应减少供应链上芯片采购的预期量。但是,去年第四季度环球汽车行业都在反弹,包括我国的反弹也很明显,这时候车企开始增加生产操持、增加订单。然而芯片供应有分外性,须要提前一年下订单才能保障供应,并不是今天下订单一个月后就能生产出来的。此外,消费电子也在反弹,双方的产能需求叠加,汽车芯片短缺危急就显现了出来。
的确8英寸的生产线在环球来讲已经不是一个最前辈的工艺制程技能,但也要区分不同领域,车规领域相对付普通消费电子,对芯片的生产工艺哀求更严格、质量掌握哀求更高,目前车规8英寸芯片产能便是不足的。
此前有芯片代工企业已经提出对汽车芯片生产要涨价15%,想必自然就会有成本看中这块市场,由于它的利润提高了,那么在未来汽车芯片的产能有可能会有增长,至于是否会过剩就要看汽车行业的发展了。
其余对我国而言,除了市场驱动产能会有增长,在目前国际环境下,我国要把一些关键环节在自己手中要有一定的掌握和节制。从这个角度讲,从全国的家当宏不雅观角度讲,希望在海内有一些繁芜汽车芯片产能作为底线保障能力。
澎湃新闻:有没有断供的风险?如何看待集成电路话语权?
邹广才:短期来讲目前看可能性不大,至少我没有听说过国际汽车芯片厂商刻意针对中国进行一些限定。这次汽车芯片供应链的紧张是环球性问题,并不是特殊针对中国汽车家当的。很多国际芯片厂商是环球布局的,会随着市场走。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征象,汽车芯片也是全体集成电路家傍边的一份子,全体集成电路家当会不会涌现风险,我们很难说。如果全体集成电路家当出于某些分外的缘故原由导致这样的风险,那么汽车芯片也没法独善其身。毕竟集成电路家当在环球来讲都是一个争夺掌控权的焦点家当,汽车芯片也只是个中一部分,如果全体家当都涌现这样的风险的话,汽车芯片很难担保自己什么事都没有。
澎湃新闻:您刚刚谈到全体生态链还需进一步完善,终极结果是车企不敢对国产芯片厂商下单,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该从哪里破局,又该如何根本上改变这个状态呢?
邹广才:在国产汽车芯片的运用方面,我认为该当给予一些政策支持。比如可以考虑给自主汽车芯片产品上车运用给与首台套和首批次的支持政策。或者推出关于自主汽车芯片产品的市场化产品任务险,这些政策都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下贱运用国产芯片的焦虑。
但是最须要的还是加强标准、测评和认证。中国汽车芯片家当创新同盟正在内部发出约请,约请同盟内的成员志愿加入汽车芯片标准研究事情组,从顶层设计层面研究国产芯片的标准体系,包括范围、顺序、分类、边界等等,防止涌现标准之间涌现抵牾和缺失落。这就像盖屋子先盖出一个毛坯房,大概分好哪个是客厅,那个是寝室,末了再进行装修。
长远来看,须要推动下一代智能汽车利用的电子电气架构要能兼容自主芯片,或者利用自主芯片去设计,而不再是大略地环绕国外芯片去设计。汽车芯片的迭代速率要比汽车快,目前的研发也是瞄准未来三五年的技能指标来做的。下一代汽车须要换新的架构,如果能在架构设计过程中就把自主芯片嵌套进去,随着下一代汽车产销量的增长,自然就把芯片带动起来了。
对付下一代汽车,目前业界普遍共识是一定要新能源驱动、具有相称强大的智能网联功能的汽车,反响到车内技能来说,它的电子电气架构一定与这一代汽车不同。目前汽车迭代的研制周期已经有所缩短,三五年后我们可能就会见到下一代汽车。
下一代汽车可能就会用到以太网、域掌握器等技能,能够通过空中OTA实现迭代升级,会用到很多新的电气化和智能化功能。这些都是通过芯片来完成的,以是下一代汽车可能会大量用到以前从没用到过的、功能更强大的芯片。
不才一代汽车的研发会对汽车电子部件提出更高的哀求,分解到芯片上,会对芯片的性能指标提出哀求,这些需求会传导到上游汽车芯片企业,环绕这些需求进行设计,这是一个高下游联动的过程。
澎湃新闻:随着国产芯片家当持续发展,未来会有走出去的可能么?会面临什么障碍?
邹广才:未来中国的车用芯片一定会走出国门的,由于市场的力量在起浸染,我们的产品质优价廉,自然国际市场会有需求。
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着如何与国外汽车家当配套的问题,须要熟习国外汽车家当的情形、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技能哀求等等,从技能层面讲每个国家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与此同时,天下各国的商务政策也不一样,做生意的规矩也不一样,还要与国外汽车芯片企业进行广泛互助和良性竞争,这都须要海内企业去逐渐适应。只管从目前来看可能还有些远,但我相信未来也会有一天我们国产的汽车芯片企业和国外的这些成熟的企业在同一个舞台上进行竞争。
任务编辑:是冬冬
校正: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