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Tomshardware宣布,最近,普林斯顿等离子物理实验室(PPPL)物理学家Shoaib Khalid团队在《2D Materials》期刊揭橥新论文,详细先容TMD原子构造可能发生的变革、发生缘故原由及它们如何影响材料。这些信息为改进下一代芯片所需流程奠定根本。
过渡金属二硫族化物(TMD)材料关键特色是二维构造的大原子相互浸染,如二碲化钨(WTe2)表现出反常巨磁阻和超导性,别的如:二硫化钼(MoS2)、二硫化钨(WS2)、二硒化钼(MoSe2)、二硒化钨(WSe2)等,也都是极具潜质的二维层状半导体材料。
研究职员阐明,TMD可以薄到仅3个原子厚度,把它想像成由硫族元素(硫、硒、碲)制成的金属小三明治,中间馅料可为任何过渡金属原子(元素周期表第3族到第12族的金属)。块状TMD则具有5层或更多层原子排列成晶体构造,有时候,科学家会在晶格构造某处创造短缺1个原子、或在奇怪位置找到1个原子,这种“毛病”偶尔能为材料带来正面影响,比如某些TMD毛病反而使半导体导电性更强。

▲中间缺失落1个硫族原子的TMD中间层示意图。
无论好坏,科学家必须理解引发毛病的缘故原由并加以利用。之前,科学家创造块状TMD含有多余电子,现在Shoaib Khalid团队指出,这些多出的电子可能由氢气引起。
根据毛病的类型与性子,材料也会有不同表现与性能。比如多余电子会形成n型半导体材料,失落去电子留下电洞则使材料成为p型。至于我们还要等多久才能看到TMD材料的运用?专家认为,到2030年可能就会涌现实际用于设备的TMD晶体管。
编辑:芯智讯-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