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统计,2019年中国半导体入口额为3251亿美元,到2020年入口额达到3735亿美元,同比增长14.89%,这还是受到疫情的影响,到了2021年,入口额达到4623亿美元,同比增长23.78%。而2021年环球半导体行业发卖额达5559亿美元,估量2022年将超过6000亿美元。显然,中国在环球半导体市场霸占绝对主要的位置,同时需求也在快速提升,但中国大陆的半导体自给率仍旧不敷10%。
背离的半导体市场
当前海内半导体市场仍旧处于缺芯的状态,紧张缘故原由是受到疫情以及国际贸易环境影响,导致物流不畅,供应链失落衡。叠加下贱需求上升,尤其是中国在2020年下半年开始,率先解脱疫情的影响,经济复苏,对付半导体芯片的干系需求暴涨。

上游供应减少,下贱需求暴增,导致半导体市场一韶光一“芯”难求,明显的是2021年一整年都处于半导体缺芯状态,也带给大多数干系从业者一定的红利。
凭借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下贱运用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有利的政策带动经济稳步增长,让中国半导体规模也在不断提升,从2015年的986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192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8%。
市场的快速增长,也让更多的玩家涌入到半导体行业当中,这也带动了半导体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据SEMI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36.5亿美元,上升至2021年的296.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3%。
市场扩大,从业者增加,需求提升,也意味着须要干系元器件产品也在暴增。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集成电路便超过原油成为我国第一大入口商品,2021年中国半导体入口金额达到4623亿美元,同比增长23.78%,与此同时,出口金额也达到了2026亿美元,同频年夜涨34%。
不过须要把稳的是,只管出口金额增长迅速,但半导体进出口逆差达到2597亿美元,增速达到16.82%,并且可预见的是,未来将进一步提升。
一个明显的征象是,目前海内的集成电路需求紧张仍依赖于国外入口。同时从2021年集成电路进出口数据来看,整年代均出口259亿个集成电路,单个出口产品均价在3.21元,而月均入口529.58亿个集成电路,单个产品入口价格为4.39元。
显然,目前海内的集成电路入口产品代价大,而出口产品代价小,表明中国在全体集成电路代价链中仍处于弱势。并且进出口差额不断扩大,本土集成电路暂时无法做到大规模替代。好在目前在国产替代浪潮的推动下,海内企业也开始在市场中崭露锋芒。
自给率仍处于较低水位,如何破局?
虽然到了2022年,消费类芯片的供需基本达到平衡,从一季度不少手机厂商纷纭砍单便已经看出端倪,终端需求也趋于理性。但新能源汽车芯片仍旧在持续紧缺当中,紧张由于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需求,单个汽车的芯片需求从数百颗暴增至上千颗。
但另一方面,据第一财经宣布,只管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需求增长达35%,但自给率仅为7%。这意味着海内集成电路创造的代价,大部分是被国外企业拿去了,海内只是赚了一个“代工费”。
可能会有人迷惑,半导体行业在近几年才受到市场的重视,同时中国芯片的国产替代也是随着中美贸易冲突之后,才日渐兴起,如果是从零开始,那么如今到了7%也不算慢了。
IC Insights曾在2019年发布了一份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总代价约为1550亿美元,个中存储芯片占了大约41%。在这1550亿美元的芯片产品中,仅有240亿美元产品是在中国境内生产的,并且个中大部分是外洋公司生产。总部位于中国的公司总产值仅为65亿美元,意味着2018年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自给率仅为4.2%。
2021年中国有16%的半导体从海内采购,如果打消那些在中国设厂的非大陆公司,如台积电、三星、SK海力士等,这个数字仅为6%,而汽车芯片的自给率仅为5%。意味着目前我们面临着需求快速增长,但自给率增长缓慢的困境。
细分来看,如仿照芯片。2021年,环球前十大仿照IC供应商合计占市场发卖额的68%。而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仿照芯片自给率在2017年为6%,而到了2021年依然不敷12%,仍有巨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此外如半导体晶圆制造设备上,有数据统计,中国的设备占比不敷2%,核心设备尚未实现自主可控。特殊是光刻机、检测设备、离子注入设备等,仍由国外企业处于垄断地位,且在大部分技能领域采纳了知识产权保护方法,造成半导体设备行业的技能壁垒极高。
据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国产半导体设备发卖额约为385.5亿元,自给率约为20.4%,若仅考虑集成电路设备,中国大陆自给率仅有5%旁边。
其他的还有如打算机系统中用到的CPU、MPU、通用电子系统中的FPGA/EPLD和DSP、通信装备中嵌入式MPU与DSP、存储设备中DRAM与NAND Flash、显示系统中的显示驱动等,这些领域中国产芯片自给率险些都在5%以下。
对付这一现状,清华大学教授、国家“01”专项总师魏少军认为,我国半导体发展模式以代工为主,靠做“苦力活”赢利。他表示,如果要改变这一现状,不能再以加工为中央,而要以产品为中央,这意味着全体家当模式要转变。
同时,海内半导体设计领域,还存在高端产品少、中低端居多,芯片产品缺少差异化竞争,以及打劫人才资源征象常态化等问题,需着深层次应对。
而想要向高端产品发展,并进行干系研发,就须要大量人才。据《中国集成电路家当人才发展报告(2020-2021年版)》供应的数据,2022年大陆地区从事集成电路家当职员为54.1万人,估量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6.65万人,缺口超过20万。
但海内目前在集成电路人才供给上面临构造性失落衡、人才流失落、产教领悟待提高三大短板,填补几十万人才缺口非一朝一夕之事。当下为理解决芯片产能问题,须要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为了占领“卡脖子”难题,也须要创新型人才。并且有数据显示,2020年集成电路干系专业毕业生规模在21万人旁边,个中只有13.77%选择进入本行业从业。
要办理这一难题,就必须重视创新型人才和原创性成果,加强知识产权培植,让人才有利可图,才能促进技能的发展,提升国产半导体自给率。
写在末了
中国十四五方案哀求国产芯片自给率要在2025年达到70%,但从目前的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如果以发卖额打算的话,国产芯片很难达到这一目标。但如果是从半导体可供应的70%种类来算,2025年是有可能实现的。
与其他家当不同的是,半导体家当须要永劫光的积累,很难短期内就实现技能的升级。这些韶光须要花费在人才培养、技能积累、自研创新等方面,并且在芯片产品上,从商业角度来看,其他企业有新能更好、价格更优的产品,为何要购买国产芯片。如果国产半导体没有进入到市场,那么就无法实现技能迭代,家当升级,这显然是恶性循环,因此须要国家扶持。
目前的半导体自给率仍旧较低,但至少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打破,并且当前正处于国产替代的浪潮,尤其在汽车芯片上,浩瀚国产厂商也有机会进入到整车厂供应链中,这对付海内企业而言是一个难得的窗口期。固然自给率仍处于低位,但就像是芯片的产能爬坡一样,前期总是缓慢的。须要改变的是对国产半导体的偏见,以及加强对市场知识产权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