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讯 » 阳过之后就“自由”了吗?重复感染新冠的可能有多大年夜?_病毒_免疫力

阳过之后就“自由”了吗?重复感染新冠的可能有多大年夜?_病毒_免疫力

南宫静远 2025-01-14 22:28:19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现在主流的奥密克戎毒株,由于产生了免疫逃逸的突变,曾经传染过旧毒株(比如阿尔法、德尔塔)的患者,的确可能重复传染奥密克戎,且概率显著高于过去的重复传染概率。
不过,传染过奥密克戎后,再次传染奥密克戎的几率则会低落。

12月9日,钟南山接管媒体采访时先容,卡塔尔的研究显示,传染了奥密克戎后,不管有无症状,有78%的人在相称永劫光内都不会重复传染奥密克戎。
同时,丹麦开展的一份样本量为数万人的研究表明,只要得过一次奥密克戎,98%的人就能避免第二次奥密克戎的传染。

阳过之后就“自由”了吗?重复感染新冠的可能有多大年夜?_病毒_免疫力 通讯

传染过奥密克戎后,再次传染奥密克戎的几率则不高|Unsplash

“从这个意义来说,得了奥密克戎相称于是接种了一个疫苗。
”钟南山强调,“当然,这不是鼓励大家去传染奥密克戎。

重复传染新冠的风险高吗?

会不会重复传染新冠,一要看自身针对新冠的特异性免疫力,二要看现在新冠的主流毒株。

过往研究显示,奥密克戎毒株涌现之前,新冠重复传染的概率比较低。

美国的一项回顾性行列步队研究创造[1],131773名既往确诊COVID-19传染的患者中,有253名在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期间再次传染,占比为0.2%。

丹麦开展了免费的核酸检测做事,2020年整年,大约400万人(占总人口的69%)接管了1060万次检测。
在第一次盛行高峰(2020年6月之前)时,参与检测并能够接管随访的有525339人,个中11068人核酸阳性,在这些人里,有72人在第二次盛行高峰(2020年9月至12月)再次涌现核酸阳性,重复传染率为0.65%。
[2]

卡塔尔2020年12月的一项研究[3]通过剖析133266例实验室确诊的COVID-19病例,重复传染的风险为0.02%。

一项荟萃剖析[4]综合了2021年4月之前关于新冠重复传染的11项盛行病学研究与11份病例报告,认为比较初次传染的风险,重复传染的风险足足低了87%。

2020年4月至6月在瑞士日内瓦,研究职员选择了498名血清阳性的受试者,和996名血清阴性的受试者,对他们进行了均匀35周的随访[5]。
在这期间,498名血清阳性受试者中涌现了5名(1.0%)再次传染的患者。
而血清阴性受试者的传染率较高,共154人(15.5%)被传染。
在这项研究中,自然传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能保护人体至少8个月。

总之,宿病毒株重复传染风险不高。

然而,奥密克戎毒株产生了免疫逃逸方面的突变,这使得传染过旧毒株、乃至打过早期版本疫苗的人,传染奥密克戎的风险增加了。

不过,传染过奥密克戎后,再度传染奥密克戎的风险则会大幅低落。

传染了旧毒株也可能传染奥密克戎,但传染了奥密克戎之后再度传染奥密克戎的风险会大幅低落|Unsplash

美国的一项统计了北卡罗来纳州1060万人口的数据剖析显示[6],两年三个月以来,该州共报告了2771364例COVID-19病例。
在奥密克戎盛行期间,接种三剂疫苗(研究中统计了两款疫苗,均为接种三剂)能使得传染风险低落60%以上,但数月后疫苗保护力会有显著降落,而传染奥密克戎毒株则会产生比疫苗更强的保护力,在传染奥密克戎后4个月内传染风险低落77%。

卡塔尔的一项统计剖析[7]认为,传染旧毒株后产生的免疫力对预防BA.4/BA.5传染的效果仅有30%旁边,但传染奥密克戎后产生的免疫力在预防BA.4/BA.5传染方面则能达到75%以上的有效率。

南非的一项样本量三百万的研究创造[8],曾传染其他新冠毒株的康复者中,再次被奥密克戎重复传染的传染者比例在0.3%~1.1%之间。

这一研究同时通过数据剖析创造,德尔塔在当时成为上风毒株的缘故原由紧张在于它产生了使传染性增加的突变。
而奥密克戎和之前的毒株比较,传染性并无上风,它成为当前的主流毒株紧张缘故原由正是在于它的免疫逃逸更强。
奥密克戎更有可能打破人体通过疫苗或既往传染产生的免疫力,绕过中和抗体的防线,而造成传染。

在利用金黄地鼠进行的动物实验中[9],不雅观察到的也是同样的趋势,德尔塔 (B.1.617.2)和奥密克戎(B.1.1.529)比较,前者传染性更强,而后者的免疫逃逸更显著。

通过这些研究可知,曾经传染旧毒株的人,重复传染奥密克戎的可能性确实相对较高,但如果是传染过奥密克戎毒株,则再次重复传染奥密克戎的可能性就会明显降落了。
钟南山所言“得了奥密克戎相称于是接种了一个疫苗”并不是夸年夜的说法。

重复传染后,

症状会更重还是更轻?

在症状方面,一些不同的研究都显示,重复传染和初次传染比较,症状更轻或无显著差异。
重复传染并不会增加重症风险。

重复传染和初次传染比较,症状更轻或无显著差异|Unsplash

一项美国2022年的研究[10]显示,9119例COVID-19传染者的随访中,重复传染的发生率为0.7%。
在63例重复传染患者中,肺炎、心力衰竭和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原发传染。

而在沙特2022年的研究[11]中,35288名COVID-19传染者中有132名涌现重复传染(0.37%),个中91例(68.94%)患者在首次传染时症状轻微。
这些重复传染的患者与仅传染一次的患者比较,合并症、传染严重程度并无统计学差异。

而前阵子社交媒体上流传的“重复传染后,去世亡风险比初次传染增加一倍”的研究[12],实在是对该研究结论的误读。

该论文中,比较仅传染一次的人群,重复传染的人群有着更多的根本疾病——免疫抑制、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肾病、II型糖尿病的占比更高。
由于人群根本病情形不同,那篇论文作者自己在谈论部分写,该论文是在剖析那些重复传染者面对的康健风险,不是在比拟重复传染与初次传染的严重程度或后遗症风险。

为什么有些疾病能终生免疫,

新冠却会重复得?

常日来说,病毒传染后,人体能得到较持久免疫力的成分包括:传染过程中产生了病毒血症(病毒进入血液循环),病毒型别单一,以及病毒抗原性稳定。

也便是说,能引起全身传染、有明确病毒血症的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天花病毒、盛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等,具有“得一次就不会再得”的特点,对应的疫苗接种后,也能产生长达数十年的免疫保护。

小朋友正在接管脊髓灰质炎口服疫苗|USAID Bangladesh

无法持久免疫的病毒,特点与以上相反。
以流感为例,流感病毒传染每每不会产生病毒血症,同时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突变速率更快(RNA聚合酶的错配修复功能低,在病毒基因组转录和复制过程中会涌现大量突变),且流感病毒的基因组是分节段式的,在传染宿主的过程中还能产生重配组合,这导致了人类无法产生针对流感的持久免疫力,流感疫苗须要在每年秋冬接种一次。

同样,冠状病毒也是RNA病毒,这决定了我们很难一劳永逸地免疫它。

除了病毒本身的突变,我们的免疫力坚持韶光不足长也是重复传染的缘故原由之一。

传染后产生的免疫力坚持韶光因人而异。
总体而言,症状较轻的传染,勾引产生的免疫力坚持韶光也较短。
如果是无症状传染或症状极轻的传染,则可能并不会勾引人体产生较久、较强的免疫力,不敷以抵御未来的重复传染风险。

重庆医科大学黄爱龙教授等研究创造,人体自发天生的新冠病毒抗体乃至仅能持续2~3个月。
[13]

我们依然须要关注新冠病毒的变异,看看会不会涌现免疫逃逸的新毒株;并关注人群总体的免疫情形,看看需不须要打加强针。

结语

新冠的重复传染并不常见,纵然重复传染,也并不比初次传染更危险,造成的症状常日并不会更重。

但正如钟南山师长西席所说,这不是鼓励大家去传染奥密克戎。

只管即便选择疫苗而不是自然传染来得到免疫力| irasutoya.com

首先,传染奥密克戎后虽然能产生较强的免疫保护,但毕竟在得到免疫力之前先要生一次病,我们的组织器官在生病过程中难免有所损伤,加之后遗症的概率虽然不算高,但也不是低到可以忽略不计,我们还是该当做好精确佩戴口罩、保持手部卫生等防护事情,避免自己传染。

其次,我们该当只管即便选择疫苗而不是自然传染来得到免疫力。
接种疫苗虽然不能完备预防传染,但对减轻传染后的症状、降落重症风险是非常有效的,而且传染后症状较轻,就意味着排出的病毒更少,这对我们的家人也是一种保护。

末了,被传染的人越多,病毒发生的突变也就越多,中国的人口基数非常弘大,在许许多多新突变中,依然可能涌现能逃逸奥密克戎传染勾引的免疫力的下一代新毒株。
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亲人、朋友,尽可能减少传染人数,是故意义、有必要的。

对大多数免疫功能较好的人来说,重复传染的风险并不高。
对付免疫功能较差的老人、孕妇、过度肥胖者、免疫疾病或慢性疾病患者,该当只管即便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打疫苗、保持社交间隔,将传染风险降到最低。
此前的荟萃剖析[4]创造,只管医护打仗新冠病毒更多,但医护职员的重复传染率显著低于一样平常人群(0.3 vs 0.85),缘故原由可能便是医护职员更有风险意识,在个人防护上做得更到位。

遵照科学,精确应对,愿大家都康健安然地度过这个冬天。

希望大家能安然过冬|Unsplash

参考文献

[1] Lawandi A, Warner S, Sun J, et al. Suspected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Reinfections: Incidence, Predictors, and Healthcare Use Among Patients at 238 US Healthcare Facilities, 1 June 2020 to 28 February 2021. Clin Infect Dis. 2022;74(8):1489-1492. doi:10.1093/cid/ciab671

[2] Hansen CH, Michlmayr D, Gubbels SM, Mølbak K, Ethelberg S. Assessment of protection against reinfection with SARS-CoV-2 among 4 million PCR-tested individuals in Denmark in 2020: a population-level observational study. Lancet 2021; 397:1204–12.

[3] Abu-Raddad LJ, Chemaitelly H, Malek JA,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risk of SARS-CoV-2 reinfection in an intense re-exposure setting. Clin Infect Dis 2021; 73:e1830–40.

[4] Deng, L., Li, P., Zhang, X., Jiang, Q., Turner, D., Zhou, C., ...Qian, H.-Z. (2022). Risk of SARS-CoV-2 reinf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cientific Reports, 12(20763), 1–9. doi: 10.1038/s41598-022-24220-7

[5] Leidi A, Koegler F, Dumont R, et al.. Risk of reinfection after seroconversion to SARS-CoV-2: a population-based propensity-score matched cohort study. Clin Infect Dis 2022; 74:622–9.

[6]Lin DY, Gu Y, Xu Y, et al. Association of Primary and Booster Vaccination and Prior Infection With SARS-CoV-2 Infection and Severe COVID-19 Outcomes. JAMA. 2022;328(14):1415-1426. doi:10.1001/jama.2022.17876

[7] Altarawneh HN, Chemaitelly H, Ayoub HH, 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Previous SARS-CoV-2 Infection against Omicron BA.4 and BA.5 Subvariants. N Engl J Med. 2022;387(17):1620-1622. doi:10.1056/NEJMc2209306

[8]Pulliam JRC, van Schalkwyk C, Govender N, et al. Increased risk of SARS-CoV-2 reinfection associated with emergence of Omicron in South Africa. Science. 2022;376(6593):eabn4947. doi:10.1126/science.abn4947

[9] Yuan S, Ye ZW, Liang R, et al. Pathogenicity, transmissibility, and fitness of SARS-CoV-2 Omicron in Syrian hamsters. Science. 2022;377(6604):428-433. doi:10.1126/science.abn8939

[10]Qureshi AI, Baskett WI, Huang W, Lobanova I, Naqvi SH, Shyu C-R. Re-infection with SARS-CoV-2 in patients undergoing serial laboratory testing. Clin Infect Dis 2022; 74:294–300.

[11]Shaheen NA, Sambas R, Alenezi M, Alharbi NK, Aldibasi O, Bosaeed M. COVID-19 reinfection: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 in Saudi Arabia. Ann Thorac Med. 2022;17(2):81-86. doi:10.4103/atm.atm_74_22

[12]Bowe, B., Xie, Y., & Al-Aly, Z. (2022). Acute and postacute sequela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reinfection. Nature Medicine, 28(11), 2398-2405.

[13] Long QX, Tang XJ, Shi QL, et al.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al assessment of asymptomatic SARS-CoV-2 infections. Nat Med. 2020;26(8):1200-1204. doi:10.1038/s41591-020-0965-6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