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云鹏
提及eSIM,可能没人不知道,但真正用过eSIM的人,可能没几个。
五年前,三星就发布了Gear S2,这是环球第一款支持eSIM技能的智好手表。随着2017年支持eSIM的苹果Apple Watch Series 3发布,eSIM的热度又一次来到了高点。

但令人唏嘘的是,当时与苹果腕表配套的运营商做事一贯无法落地,终极苹果不得不破例开放了退货渠道,这也让很多人对付eSIM失落去了期待。
今年10月19日,工信部发文,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开展物联网领域的eSIM业务,至此,三大运营商都已倍批准入局eSIM物联网业务。
实在一贯以来eSIM的运用多勾留于物联网领域,在消费市场中,大部分业内人士都认为eSIM业务会触及运营商们的根本利益,遍及在短韶光内无望,而物联网才是eSIM能够大展拳脚的一片蓝海。
这次工信部的批文,标志着三大运营商都将会把eSIM在物联网领域的运用作为后续的重点发展方向,可以提及到了催化剂的浸染。eSIM被抬到如此高的位置,放在聚光灯之下,它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又为什么会在当下这个结点上迎来自己的“春天”呢?
一、热了这么久的eSIM,到底有多喷鼻香?
只要你用过手机,就一定或多或少与SIM卡有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比如愉快的拿到新手机,却创造SIM卡的尺寸不对,须要裁剪,而最近的业务厅在几公里之外。
再例如SIM卡在改换的过程中丢失,或者当你由于网络状况不好、气得跳脚想改换运营商时却创造已经被SIM卡牢牢锁去世。
这统统困扰,都可以被eSIM技能轻松办理。
eSIM到底是何方神圣?实在说穿了事理也很大略,eSIM技能,便是通过一颗嵌入在终端设备电路板上的芯片来实现传统实体SIM卡的功能。
也便是说,eSIM芯片在手机生产出厂时就已经焊在了电路板上,不须要你再插拔,当然,这也让eSIM芯片具有稳定耐用、防尘防震的特点。
对付用户来说,eSIM可以许可你自行选择运营商,当你拿到一块eSIM智好手表,你只须要在手机高下载对应的运用,通过在手机商操作为eSIM写入所须要的信息,进行激活利用就可以了。
也便是说,用户将主动权节制在了自己的手里。
当然,对付手机厂商来说,eSIM也节约了内部空间,在智好手机进入5G、多摄像头、大电池时期后,手机内部空间可以说是“寸土寸金”,减少一个SIM卡槽,很可能就可以给手机换来一个扬声器或者更大的电池。
二、消费市场,eSIM迟迟不能落地
不过对付运营商来说,用户的主动就意味着自身的被动,运营商以前通过SIM卡实现了对用户精确、稳定的掌握,而现在eSIM可通过“空中写卡“实现远程配置,更可以批量开通、灵巧变更签约和变更运营商。
运营商对SIM卡的主导地位被极大削弱,用户转网门槛降落,运营商对付用户掌握力降落。也便是说,“生杀大权”即将不在运营商自己手中。
也正因如此,在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级市场中,eSIM的发展一贯十分缓慢。
由于eSIM也属于通信技能,GSMA依然是其行业规范的制订者,2013年12月GSMA发布了第一个面向物联网领域的M2M RSP规范,也便是1.0版本。
在eSIM技能方面,eSIM的远程配置管理(RSP,Remote SIM Provisioning)是核心技能。犹如字面意思一样,远程配置管理便是可以实现eSIM空中写卡的关键。
GSMA发布的第一个RSP规范,便是面向物联网的,直到2016年,第一个面向消费市场的RSP规范1.0版才姗姗来迟,并且那时也紧张是针对可穿着设备,而非手机,针对手机的RSP规范2.0版发布是在四个月后。
在2.0版本发布一年后,苹果也推出了自家首款支持eSIM的智好手表Apple Watch Series 3,但由于运营商做事一贯无法落地,苹果终极被迫开放退货渠道,不免令人唏嘘。
直到2018年3月,中国联通才正式宣告在全国6座城市启动“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办理,也便是手机和腕表可以利用同一个手机号码接打电话。但“启动”并不即是“落地”。
有很多用户都反馈在利用的过程中碰着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要么是业务厅事情职员说,“会支持,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要么是根本购买的设备不在支持范围内。对付许多人来说,一块不支持eSIM的智好手表,就变成了一个“大号手环”。
不过当时曾有中国联通专家称,基于eSIM的一号双终端和一号单终端可穿着设备累计开通量已经超过1万。这个数字放在消费级市场中可以说是九牛一毫,也可见仅有一少部分用户体验到了eSIM带来的便捷。
谷歌虽然在2017年就推出了支持eSIM的Pixel 2系列手机,苹果也在2018年发布了支持eSIM的iPhone Xs系列,但这两款手机的海内版本仍旧采取的是传统的SIM卡。
三、eSIM真正的蓝海是物联网,但也是块烫手的山芋
eSIM自身的特性对付用户来说是上风,对付运营商来说却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因此大部分业内人士对付消费市场中eSIM的遍及短韶光内仍旧不抱太大希望。
从工信部的批文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付eSIM来说,物联网才是他可以放开身体施展拳脚的地方,三大运营商也都在不断加码物联网领域eSIM业务的发展。
目前实在eSIM技能已经成熟,包括标准的制订,测试认证的流程,以及中等规模的商用都已经落地。
进入5G+IoT时期,“万物互联”已经成为了各大科技公司发布会上频频喊出的口号和发展终极目标。但这个万物互联提及来随意马虎,做起来却有很多问题须要办理。
就比如最根本的入网,各种终端设备如何接入网络?由于不是每个终端设备都像手机一样,手机是消费级终端,本身代价含量高,价格也高,本钱的限定也会相对较高。
但在物联网领域,低功耗、高能效比的联网能力、运行稳定、抗滋扰能力强、本钱低,这些才是这个领域里的玩家们关心的重点,而eSIM技能,正好可以办理这些痛点。
试想在自动驾驶领域,汽车一旦卖出去,它所行驶的区域便是存在无限可能的,它的网络状况也可能会随时改变,eSIM就可以省去人工改换SIM卡的痛楚,而可以灵巧的根据所在地点切换网络,实现稳定的网络接入。
一样平常来说,eSIM会用于车辆的前装T-box,供应导航、紧急呼叫、OTA下载等功能。随着5G的快速铺开,V2X车路协同等运用对付网络连接也提出了更高的哀求。实在,我们完备可以把未来的汽车想象成一个“四个轮子的手机”。
而面向更加广阔的聪慧城市,物联网的终端设备数量可以是“百亿级”的,可能今后有许多设备,都有接入网络并且进行大量数据传输的需求,但是给每个设备插一个SIM卡,其本钱之高也是不现实的。
因此,eSIM无疑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办理方案,在能源管理、资产追踪、远程掩护、远程掌握方面,都有不小的发挥空间。
比如目前无人机市场发展非常迅速,而随着5G的到来,摄像头像素的不断提高,无人机的数据传输需求也都水涨船高,而无人机的事情环境也比手机要严苛许多。eSIM无疑供应了一种很好的办理方案。
在主要资产的追踪管理,关键设备的远程掩护等领域,高性能网络通信与本钱、能耗兼顾的哀求,是传统SIM卡无法知足的,这些都是eSIM运用的主要物联网领域。
尤其是批量掩护本钱降落对付企业用户来讲吸引力很高,在不同业务地区他们可以批量为设备设置不同的运营商套餐,并且如果涌现了在经济上更划算的选择,他们也可以更加灵巧的调度策略。
比如我们非常熟习的共享单车,其电子锁就利用了eSIM技能,据理解其规模已经达到了“千万级”。共享单车管理者可以远程对付资产进行追踪,还可以实现锁定、改写数据等操作,比较便捷。
有剖析机构预测,5G时期,大约有500亿台设备会接入互联网。
当然,eSIM在物联网领域的运用也面临着一些寻衅。之以是仍旧是蓝海,便是一位内仍旧存在一些须要占领的难题。
除了芯片或者设备自身,实在eSIM生态系统的建立是非常繁芜的。比如云平台的培植和对接投资大、设备测试繁芜、客户认知度较低都是业内普遍存在的困难,并且许多eSIM客户的体量也比较小。
有业内人士见告智东西,RSP要对运营商的码号资源、运营商的密钥进行安全存储和管理,并且位于云端。因此对付运营商来讲,培植这样的平台,其投资是非常大,是须要韶光的。
另一方面,设备制造商在处理物联网产品的业务时,须要经由绘制PCB板、硬件打板、测试电气旗子暗记、内部软件测试等多重工序。末了还要跟平台进行对接,这些测试中随时可能会涌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影响产品的落地。
末了,很多设备制造商,尤其是一些物联网公司对eSIM产品打仗实在并不多,对付全体生态系统都不是非常理解。并且他们的重心多在运用处景上,而对付“连接”这部分,可能不会投入过多的研发资源。
四、三大运营商主导,芯片厂商争相切蛋糕
只管有着一系列难题须要办理,但不管是三大运营商,还是eSIM芯片厂商,都已经看准了这块即将出炉的大蛋糕。
前文曾提到到,eSIM的核心是引入远程SIM配置(RSP)平台,有业内人士认为,RSP的引入将重构全体家当生态链。由于过去运营商掌控着SIM卡的定制和发行,而现在一些终端客户可以简化与运营商对接的流程,乃至直接找到芯片厂商。
eSIM在物联网领域的运用,实在是一个多方博弈,探求利益平衡点的过程。
从家当的上中下贱来看,上游紧张是CA认证机构、eSIM芯片厂商和终端芯片厂商,中游包括eSIM平台供应商、电信运营商、eSIM终端和模组厂商,而下贱紧张是企业用户和消费者。
资料来源:《中国联通 eSIM 家当互助白皮书》
整体来看,三大运营商仍旧是物联网eSIM业务开展的核心,由于物联网终端如果要利用运营商蜂窝网络,就必须进行空中写卡,对SIM卡数据进行配置。而运营商是否会许可数据的下方写入,还是自己说了算。
从2016年开始,三大运营商就开始陆续支配eSIM后台,也便是RSP平台,并且目前三大运营商的eSIM平台都已经搭建完成。
在模组厂商方面,现在已经有不少厂商推出了内置eSIM的物联网模组,包括很多NB-IoT、2G、4G模组。eSIM的集成对付这些模组厂商的下贱OEM客户来说是非常便利的。
他们不须要再购买插拔式SIM卡并逐一插入终端进行测试,而是只须要调用运营商写卡平台的API接口,发起写卡要求,就可以在短韶光内实现设备的入网,提升了时效,降落了本钱。
乃至如果再往前一步,在终端设备芯片中直接集成eSIM,流程还会进一步简化,终端OEM厂商可以直接采购支持eSIM的终端芯片。
目前高通、苹果、华为海思、联发科等主流移动芯片厂商都已经实现了对付eSIM功能的支持。
虽然运营商的核心利益并没有改变,但是eSIM的模式改变了终端形态、生产流程,同时对付本钱、效率都带来了显著提升。
在硬件层面,最核心的玩家要数eSIM芯片厂商。根据ABI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英飞凌eSIM产品出货量暂居环球首位,其业务卖力人称,现在主流车厂的车机出厂一样平常都预置了英飞凌的eSIM办理方案。
要知道,目前在eSIM物联网领域,汽车霸占了一半以上的出货量。
其实在SIM芯片领域,英飞凌已经有着20多年的业务布局历史,他们从2008年开始,在汽车上支配嵌入式车规级SIM卡,也便是本日的我们所说的eSIM。
今年2020年9月,英飞凌推出了OPTIGA Connect eSIM办理方案,分为面向消费市场的OC1110芯片和面向物联网市场的OC2321芯片。
据称,该eSIM模块大小可以做到1.29×1.27mm,大约是普通SIM卡三十分之一的大小,可以支持环球640个移动网络的连接,并且支持SA/NAS 5G网络,能够覆盖200多个国家。
海内这边,紫光同芯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他们一贯以安全芯片为紧张业务,就在上周,他们中标了中国移动7000万颗eSIM晶圆订单,个中包括4000万颗消费级eSIM晶圆和3000万颗工业级eSIM晶圆。
在eSIM领域,有一个趋势比较明显,便是玩家的界线并不是那么绝对的泾渭分明,运营商跨界造芯在这个圈子里也时有发生。
2018年5月,中国移动发布了海内首款eSIM芯片,宣告供应“芯片+eSIM+连接做事”的一条龙办理方案。去年11月他们又发布了第一款自主研发的eSIM芯片CC191A。
目前,中国移动旗下中移物联网公司已商用多种尺寸的贴片式eSIM产品,个中尺寸为2mm×2mm的eSIM据称其出货量已经达到了百万级别。
在运营商失落去了对eSIM定制和发行的掌控之后,虽然核心利益仍旧没有被动摇,但他们也在不断向eSIM家当链上游逐渐切入。
GSMA曾经发布了一篇名为《eSIM在中国:未来之路》的报告,个中就提到,随着物联网大连接时期全面到来,中国将成为环球eSIM推动的中坚力量。
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运营商、基带芯片厂商、模组厂商、终端厂商也都在冲破原有壁垒,加速eSIM在中国市场的支配和加速运用。
可见,在中国eSIM物联网这片蓝海市场中,不愿定性还很多,但是机遇大概多。
当然,除了运营商、芯片厂商、终端厂商等参与者的努力,信通院以及干系部门也在制订eSIM干系的海内标准,为eSIM在海内的发展铺平道路。
结语:eSIM或成“万物互联”时期终极加速剂
eSIM高集成度、灵巧程度,低本钱、环节繁芜度的特性,可以说完美契合了物联网时期各种终端产品的需求。
诚然,eSIM短韶光内在消费市场还掀不起什么风浪,但自动驾驶、聪慧城市等领域都有大量的eSIM潜在需求。根据Counterpoint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5年,eSIM设备出货量将达到20亿台。
这样一个数字已经远超目前智好手机的年出货量,这样的市场规模,每一个参与者都不可小觑。
从长期来看,虽然eSIM至少五到十年内仍旧不会取代SIM卡,但eSIM在消费类电子设备市场中也具有很高的增长潜力,未来很多终端厂商都须要eSIM来为他们的产品供应更多特性和卖点。
在万物互联的时期,没人可以对eSIM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