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指数的构建与运用剖析
中国票据发展指数。该指数用来衡量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总体情形,选择了代表票据市场的承兑余额(CY)、票据累计承兑量(LC)、贴现余额(TY)、累计贴现量(LT)、转贴买入利率(MR)、转贴卖出利率(MC)、正回购利率(ZHG)和逆回购利率(NHG)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WYC),代表实体经济方面的GDP、社会融资总量(SHR),代表金融方面的贷款余额(DY)和代表货币市场的交易量(LHB),代表创新方面的票据理财产品占比(PLC),代表风险方面的票据承兑垫款率(PCD),共15个指标,虽然票据理财产品占比和票据承兑垫款率不能完备代表票据创新和风险情形,但限于公开可得数据考虑将其纳入指标体系。数据选择2003-2020年的季度数,共72期数据,但由于票据理财产品占比和票据承兑垫款率数据限定,实际自由度只有17个。对上述数据利用主身分剖析方法进行打算,结果显示存在三个主身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9.11%。通过合并转化打算综合主身分,即中国票据发展指数(BDI)。鉴于常规指数均为正数,假设将中国票据发展指数基期定为2003年第一季度,并将基值定为1000点,得到2003-2021年各季度我国票据发展指数走势图。
图4 2002-2021年中国票据发展指数走势图

通过剖析可知:(1)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改进,票据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票据发展指数在2021年末达到了17011点,比基期增长了近17倍,年均增长率超过9.03%。(2)图中显示中国票据发展指数存在明显的周期性颠簸,即年末迅速升高、年初回落的特点,这与GDP等经济金融指标存在周期性变革是相同等的。(3)构建的指标中与中国票据发展指数干系性较高的有票据承兑余额、累计承兑量、贴现量、GDP、贷款余额、货币市场的交易量、票据理财产品占比和票据承兑垫款率,而票据利率与发展指数干系程度相对较低,这紧张由于票据利率多跟市场资金、信贷规模等资源有关,跟票据市场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的关系相对较小。(4)与中国票据发展指数呈负干系的指标只有票据承兑垫款率和贴现余额,前者由于票据市场的发展与风险的发生比例每每呈反比,后者紧张是票据贴现余额作为信贷调节工具受宏不雅观政策影响巨大。
中国票据发展指数的运用
(一)区域票据发展指数的构建
中国票据发展指数除了可以用来衡量我国票据市场总体发展状况以外,也能够借鉴用来体例全国各个省市的区域票据发展指数,从而比较各地区票据市场的发展情形,进而有利于地方监管机构出台适宜区域特色的票据发展政策,也方便各种型、各地区的市场参与主系统编制定相适应的经营策略、设计适销对路的票据产品。由于区域性数据比全国性更少,因此本文选择了承兑余额、承兑发生额、贴现余额、贴现发生额、GDP和贷款余额六个指标,并假设2006年全国均匀水平为基值,同样利用主身分剖析法得出2006-202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喷鼻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除外)票据发展指数如表4。
表4:2006-2020年中国各区域票据发展指数
地区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全国均匀
1000
1795
1822
1925
1902
1969
2064
2010
1985
1882
1907
1913
2030
2301
1901
广东
3478
5539
5319
5760
5349
5853
6085
6207
6437
5276
5604
6529
6659
7162
7809
江苏
3272
5607
5734
5356
6132
6420
7088
7252
7167
6695
6515
6001
6983
8328
6778
浙江
2561
5753
5868
5873
5590
5470
5464
4981
4999
5309
4873
4475
5481
6630
4603
山东
2808
4804
4687
4958
4677
4885
5269
5220
5108
4820
5077
4444
4568
4586
3627
河南
1235
2328
1522
3291
3568
3132
2258
2224
2212
2181
1902
2833
2598
3415
2711
上海
2504
4261
4795
4439
3362
3478
3396
3557
3666
2779
2129
2668
3428
3588
2667
北京
1701
2738
2871
2886
2802
2744
2764
2615
2615
2614
2732
2654
2792
4592
3319
辽宁
1451
2587
2614
2928
2600
2554
2707
2720
2540
2583
3019
2542
3092
3106
2357
河北
1205
1914
1781
1996
2040
2142
2227
2414
2390
2420
3684
2373
2082
2298
1878
湖北
857
1631
1104
1381
1268
1519
1617
1997
1950
2036
2137
1962
2063
2518
2038
四川
1044
1815
1687
1912
2041
2018
2240
2162
2031
1923
2448
1836
2010
2244
1898
福建
770
1546
1544
1707
1777
2056
2155
2192
2179
1769
1957
1738
2533
2650
2238
重庆
772
1387
1402
1770
1543
1635
1905
1981
1976
1858
1678
1569
1653
2278
1427
安徽
632
1155
2773
1802
1746
1741
1916
1701
1675
1568
1590
1538
1683
2180
1707
陕西
507
1066
1092
1148
1109
1156
1159
1171
1172
1327
1268
1449
1681
1888
1430
山西
701
1088
941
930
1080
1304
1357
1645
1273
1127
1249
1376
1857
1252
1392
内蒙
376
795
790
819
930
1034
1019
1087
1057
984
1121
1331
1289
1090
762
天津
635
1182
1266
1491
1660
1791
2015
2026
1864
1741
1469
1323
1346
1305
1013
湖南
562
1095
153
714
920
847
960
1423
1470
1199
1367
1288
1277
1373
1473
江西
405
767
766
877
968
1090
1114
1122
1185
1438
1037
1141
1089
1621
1388
云南
427
857
814
882
864
909
1018
1135
1022
913
926
1027
1247
908
1183
广西
312
617
1044
193
174
203
218
867
982
970
713
786
932
1104
991
新疆
282
515
480
536
734
591
682
763
707
731
893
732
753
1053
798
吉林
334
665
772
766
751
936
1267
1072
961
1157
845
729
693
713
636
黑龙江
529
898
911
934
875
912
1055
909
716
884
962
672
715
794
658
贵州
196
397
370
403
456
481
517
628
707
631
510
601
572
701
603
甘肃
223
370
662
451
404
468
541
534
642
583
487
502
524
557
545
西藏
0
0
0
0
0
0
0
38
68
39
32
437
97
102
81
宁夏
94
186
178
206
228
283
292
285
298
267
317
371
425
415
311
青海
45
120
107
119
153
179
186
203
221
216
270
327
306
354
266
海南
82
156
623
1223
1256
1243
1437
192
258
304
291
404
491
514
353
1.全国各地区历年的票据发展指数
对付全国各地区历年的票据发展指数,如表4所示,我国的票据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提高的趋势,特殊是广东、江苏、浙江、河南等地上升幅度较大,但是受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区域票据发展指数整体回落。
2.全国各地区票据发展指数的剖析
2006-2020年全国各地区票据发展指数的差距情形如表5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全国各地区全距与标准差正在逐步增大,极差由2006年的3433点增加到2020年的7728点,标准差由2006年的974增加到2020年的1789。票据发展状况在不同维度上并不屈衡,地区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加大,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票据发展指数明显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形成东西部之间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即一个地区票据市场的发展情形基本与该地区的经济总量和贷款总规模是相同等的。同时,我们也创造近几年中部地区票据市场的增长速率较快,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增长速率反而较慢,这与我国整体经济构造调度、中西部经济金融发展速率加快是相辅相成的。
表5:2006-2019年全国各地区票据发展指数差距表
年份
地区数
极小值
极大值
全距
均值
标准差
2006
30
45
3478
3433
1000
974
2007
30
120
5753
5633
1795
1700
2008
30
107
5868
5761
1822
1731
2009
30
119
5873
5754
1925
1731
2010
30
153
6132
5979
1902
1666
2011
30
179
6420
6241
1969
1702
2012
30
186
7088
6902
2064
1768
2013
31
38
7252
7214
2010
1769
2014
31
68
7167
7099
1985
1776
2015
31
39
6695
6656
1882
1622
2016
31
32
6515
6483
1907
1661
2017
31
327
6529
6202
1860
1585
2018
31
97
6983
6886
2030
1774
2019
31
102
8328
8226
2301
2071
2020
31
81
7809
7728
1901
1789
(二)区域票据发展指数的聚类剖析
本文采取聚类剖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历年的票据发展指数进行归类,通过对输出结果的剖析,按照地区来确定票据发展指数的种别,并研究票据发展指数对各个地区的影响。
在聚类方法上,选择组间连接法,即当两类合并为一类后,使所有的两两项之间的均匀间隔最小。同时,利用标准差标准化方法(Z-Scores),把数值标准化到Z分布,标准化后变量均值为0,标准差为1。末了,输出结果的树状聚类图如下图所示。由树状聚类图可以得出,当把间隔设定为7时,全国各地区可以明显分为3大类。
第一类:广东、江苏。这两个省市在GDP和贷款规模上均是全国前列,他们的共同特点紧张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企业贸易结算和融资需求兴旺,票据资源和金融资源丰富,市场交易生动,创新能力强,因此该地区从票据承兑、银行直贴到金融机构的转贴现都很生动,因此票据发展指数在全国遥遥领先。
第二类:北京、山东、河南、上海、辽宁、福建、浙江。这些地区属于经济金融发展第二梯队,经济根本相对较好,金融生动度相对较高,票据在企业间的支付结算需求和金融机构间的周转融资需求均较为兴旺,因此这些地区各种票据业务均处在全国的中上游。
第三类:重庆、山西、山西、江西、湖南、天津、广西、云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内蒙古、新疆、吉林、黑龙江、贵州、甘肃、海南、宁夏、青海、西藏。这些省份(直辖市)大多位于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经济总量和金融资源存量不敷一二梯队省份,票源较为稀缺,参与主体相对较少,投入票据市场的金融资源也不敷,票据市场发展相对掉队。
参考文献:
[1]中国公民银行货币政策剖析小组,历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2]上海票据交易所,《2021年票据市场发展回顾》。
[3]雷宏,《金融发展指数构建与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评价》,中北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4]曹颢尤建新卢锐陈海洋,《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实证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11年03期
(作者为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副理事长肖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