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车帝原创 行业] 毫无疑问,“缺芯”是今年汽车行业最引发行业焦虑的话题之一,如果说新冠疫情给企业生产带来的影响,能够通过疫情平稳复工后填补。那么,芯片短缺给车企带来的影响则是持续串痛楚的连锁反应。
9月10日晚间,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布了一则引发关注的,三家汽车芯片经销企业因哄抬价格行为遭到行政惩罚。这一纸惩罚向市场通报出的旗子暗记十分明确,也正如央视所点评的一样“缺芯不是炒芯的情由”。如果在汽车芯片短缺的现实情形下,任由芯片价格漫天飞涨,那对汽车生产厂商、经销商将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
但也就在近日,环球有名芯片代工商台积电“迫于无奈”做出了涨价的决定……这一场至少还将持续至2022年的芯片短缺危急将对汽车行业带来哪些影响?目前是否有缓解的迹象?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番。
芯片短缺危急牵动着每一个车企的神经
三家芯片经销企业哄抬芯片价格遭罚被市场监管总局惩罚的三家企业分别为上海锲特电子有限公司、上海诚胜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市誉畅科技有限公司,因哄抬汽车芯片价格行为共处250万元公民币罚款。
三家企业因哄抬芯片价格遭行政惩罚
市场监管总局表示,今年以来,汽车芯片生产商、授权代理商等发卖芯片价格上涨幅度为10%-15%,个别芯片价格上涨50%。有个别经销企业趁机恶意抢购短缺芯片,大幅加价发卖,哄抬价格,牟取高额利润。经查,上海锲特、上海诚胜、深圳誉畅3家经销企业大幅加价发卖部分汽车芯片,如进价不到10元的芯片,以400多元的高价发卖,涨幅达40倍。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连续密切关注芯片领域价格秩序,强化价格监测,严厉打击奇货可居、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掩护良好市场秩序。
早在8月份,央视财经就曾针对芯片价格炒作征象进行锐利点评。央视财经称:“部分经销商恶意涨价,引发市场价格混乱,加剧市场惶恐感情。汽车企业无奈选择大量囤货扫货,提高芯片库存,以抵御未来风险,进一步加剧‘缺芯’的困境,导致恶性循环。在一些人眼中,‘炒芯’彷佛是‘缺芯’的一定产物,但是当更多拿不到芯片的汽车企业扛不住,停产了乃至倒闭了,终极侵害的又是谁?‘蒜你狠’变成‘蒜你惨’的例子就在面前。”
台积电“无奈”涨价,格芯加速扩产据BBC中文网宣布,台积电(TSMC)8月25日陆续关照客户,即日起该公司生产的7纳米以上的制程新订单全面涨价20%,7纳米以下的前辈制程涨价7%到9%。
台积电宣告涨价或将冲击环球半导体家当
作为环球芯片代工巨子,台积电宣告涨价的震荡了环球半导体供应链,乃至剖析称将直接冲击环球半导体家当及干系产品。
不过,不同于芯片经销商“哄抬价格”,台积电此番涨价在不少媒体看来却是迫于无奈。根据台湾媒体梳理,台积电历史上涨价的次数非常少,但在环球晶圆代工生产持续供不应求、芯片(晶片)严重短缺的情形下,一些小规模的晶圆代工厂已数次涨价,而台积电也正在积极建厂扩大产能,因此,在市场压力与本钱需求的双重压力下,决定涨价。
与台积电是直接竞争对手的美国最大芯片代工商格芯,也在近日宣告操持其2021年汽车芯片产能可提高至少一倍,并斥资60亿美元连续扩大产能,个中40亿美元将用于新加坡工厂的扩建,其余20亿美元将分别用于美国和德国工厂的扩建。
不过,对付汽车生产企业来说,无论是台积电还是格芯,扩大后的产能最早都在2022年-2023年才能兑现,对付今年和明年的生产来说,仍增加的不愿定性。
东南亚疫情突发,加速缺芯潮走向危急马来西亚聚拢了环球多家跨国企业的半导体工厂,是芯片生产重镇。但由于新冠疫情影响,自今年6月1日开始全国封城,导致汽车和芯片工厂全面停产。此轮马来西亚疫情并非只给本国车市带来影响,更对本就缺芯的环球汽车家当链产生了连锁反应。
据第一财经宣布,中国东盟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马来西亚车业总会会长、拿督许综文透露,很多中国车企的老总亲自给他打电话,说有没有办法找到一些芯片。“这解释芯片紧缺的情形已经很严重了,否则车企的大老板是不会亲自处理的。”许综文对媒体表示。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涌现了台积电涨价、格芯加速扩产,不法芯片经销商哄抬价格等一系列连锁事宜。
中国如何应对“缺芯”危急?
在“缺芯”的风口浪尖,2021天下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口召开,芯片自然成为了家当界热议的话题。大会期间,“中国应捉住机遇自研‘造芯’”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
此外,在9月13日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对汽车芯片短缺的征象做出了回应。他表示:汽车芯片供应链紧张的征象的问题短期内仍会存在,形势仍旧较为严厉,可从折衷供应链、优化家当链布局等方面缓解问题。此外,田玉龙提到,下一步将会加快家当链转型升级,同时加强国际互助,稳定国内外供应渠道。
田玉龙还表示,将加强对汽车行业发展和芯片制造供应能力的监测,有针对性地办理现在汽车企业存在的短缺问题,积极扶持芯片制造企业加快提升供给能力,加快替代方案投入运行利用,优化全体家当链布局,使芯片供给能力从长远期来看形成稳定供给,从根本上办理问题。
从面对“缺芯”,到打击“炒芯”,再到热议“造芯”,显示出中国市场的抗压能力与监管机构对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而面对这场席卷环球的芯片供应危急,是否能够成为中国制造在半导体领域的机遇?让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