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颗车规5纳米高性能智驾芯片!
”
当李斌在蔚来2024创新科技日上喊出这句话时,全体汽车圈都为之一振。 这颗名为“神玑 NX9031”的芯片,仿佛一颗石子,在沉着的湖面激起了层层荡漾。有人欢呼雀跃,看到了中国车企冲破技能封锁的希望;有人镇静不雅观望,质疑着这颗“芯”能否真正跳动起来。
长期以来,汽车芯片,特殊是高端自动驾驶芯片领域,一贯被国际巨子牢牢掌控。中国车企就像被掐住了命脉,只能举夺由人,忍受着高昂的价格和漫长的等待。

还记得2021年的“芯片荒”吗? 那一年,环球芯片供应链断裂,汽车行业首当其冲。多少车企由于缺芯而被迫停产减产,眼睁睁地看着市场份额被蚕食。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
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意识到,核心技能自主可控才是破局之道。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造芯”运动在汽车行业拉开了帷幕。
蔚来,正是这场运动的急先锋。
早在2020年,蔚来就组建了超过800人的芯片团队,开始自主研发自动驾驶芯片。三年磨一剑,如今终于迎来了“神玑 NX9031”的流片成功。
这颗芯片究竟有多牛?
据官方数据,它拥有超过500亿颗晶体管,采取32核心CPU架构,一颗芯片就能实现四颗英伟达Orin X芯片的性能。要知道,Orin X可是目前市情上性能最强的车规级芯片之一。
蔚来之外,小鹏、空想等新势力车企也在快马加鞭地追赶。小鹏的自研智驾芯片估量将在今年8月回片,空想则在去年开始加强芯片团队培植,目前团队规模已达200人。
中国车企的“造芯”之路,真的会一帆风顺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芯片研发是一个极其烧钱的行业,动辄须要投入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的资金。以蔚来为例,据业内人士估计,其“神玑 NX9031”芯片的流片本钱就高达4000-5000万美元。
更主要的是,芯片的成功终极还是要靠市场来考验。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出货量,芯片的研发本钱就难以收回,更谈不上持续迭代和技能升级。
华为海思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华为手机弘大的市场规模。而蔚来、小鹏、空想等新势力车企,目前的年销量都还不到20万辆,能否支撑起一颗高端芯片的研发和迭代,还是一个未知数。
纵然芯片研发成功,量产也是一个巨大的寻衅。目前环球能够代工5纳米芯片的只有台积电和三星两家公司。而台积电的产能早已被苹果、高通等巨子瓜分殆尽,三星则由于技能和本钱等缘故原由,并不是中国车企的最佳选择。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近年来不断加强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打压,芯片领域更是首当其冲。华为海思的遭遇,给所有中国科技企业敲响了警钟。
2020年,OPPO曾高调宣告进军芯片领域,并组建了上千人的研发团队。然而仅仅一年后,OPPO就溘然宣告放弃自研芯片,并终结了芯片团队。
当时就有业内人士剖析,OPPO的溘然“变卦”,很可能是感想熏染到了来自美国的压力。毕竟,在芯片制造领域,美国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蔚来、小鹏、空想等中国车企,能否顶住压力,走出一条自主可控的芯片之路呢?
这个问题,或许只有韶光才能给出答案。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便是中国车企已经不再知足于做“组装厂”,而是开始向家当链的上游发起冲击。
这场“造芯”运动,不仅关乎中国车企的更关乎中国科技家当的未来。
正如任正非所说:“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面对寻衅,中国车企,唯有奋力一搏!
您认为,中国车企能够成功冲破国外芯片巨子的垄断,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吗?
本文致力于传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协商处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