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大山环抱下的祁阳市潘市镇多喜塘村落,57岁的张三清在智能育秧大棚劳碌,满脸汗水。
年轻时,张三清为了生活走出大山。11年前,他回抵家乡当农人,还引来一批涉农企业在当地落户,形成养猪、种稻、农资加工循环家当链。
转让工程队,回到家乡种田300亩
张三清高中毕业后,在家里种几亩田,仅能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
1993年,26岁的张三清外出加入筑路大军,他重活累活抢着干,被保举为工地的领队。后来,张三清捉住机遇组建工程队,参与修高速、建铁路,年收入200多万元。其间,他在山东济南娶妻生子、定居。
他在山东寿光修路3年,多次慕名参不雅观当地的蔬菜家当,并理解到一些蔬菜栽种大户的故事。这让他大开眼界。张三清琢磨,如何把家乡的农田种出好效益。
2013年,张三清认识了祁阳市黄泥塘镇的两名种粮大户,他决心把种田梦想付诸履行。张三清投入资金,与两名种粮大户一道,将种粮面积从原来的500亩,扩大到1600亩。
2015年,3人因经营理念不一、生产管理不善等,连续3年稻谷产量低、品质差,张三清的投资打了水漂。
张三清总结失落败的教训,不顾家人的反对,决心单干。他说,假如种粮有了好效益,可以带动乡亲们一起到地里“刨金”。
2016年,张三清转让工程队,回到家乡多喜塘村落种田300亩。当时,多喜塘村落村落民大多外出务工,闲置的农田免费让人耕种。
绿色栽种,稻米每公斤20元还供不应求
怎么种田,什么样的稻米受欢迎,对张三清而言都是一张白纸。向专家请教、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施用有机肥……张三清亲力亲为,起早贪黑,常常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给张三清干活的村落民,并不认可这各类田模式。他们见张三清不施化肥,农药也限量用,担心产量不高,预言他干不长久。
野外掀起金色稻浪,终于得到丰收,产出的稻米品质好,每公斤售价20元还供不应求。
种田成功,张三清有了信心,种田的规模逐渐发展到1000余亩。
见张三清种粮效益好,时常有人来请教,张三清大方传授履历。
2023年,祁阳市白水镇种粮大户陈桃英在张三清的辅导下,减少70%的化肥用量,少杀虫两次,产量同比增加5%,增收明显。
如今,多喜塘村落一带原来没人种、不收租金的农田,最高的每亩年租金达400元。
养猪企业、有机肥生产企业相继落户村落里
生产优质稻须要猪牛粪等有机肥。但随着发展绿色种粮的人们增多,当地的猪牛粪成了“抢手货”。如何找到足够的猪牛粪等有机肥,张三清一度犯难。
2020年,张三清引进一家年出栏6.4万头生猪的养猪企业。这家企业产生的猪粪经由环保处理,可为张三清和周边的栽种大户供应充足的有机肥。
烦恼却纷至沓来,猪场每天产生约50吨粪便、400吨猪尿和冲洗栏舍的废水。农业生产时令性强,随意马虎涌现农忙时大家争肥、农闲时肥料无人问津的尴尬局势。
为帮助企业办理这一难题,张三清找到一家把猪粪与农作物秸秆加工成固态有机肥的企业。
张三清约请企业卖力人前来稽核,该企业终极在多喜塘村落投资建厂。
张三清经由“种粮圈”的朋友先容,2023年又引进一家把猪尿、冲洗栏舍的废水加工成液态生物菌肥的企业。
在偏远的多喜塘村落,规模养殖生猪,把猪粪尿加工成有机肥料,发展优质稻,种养加互补发展的绿色循环家当正在兴起。
全媒体 刘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