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王淑玲:清涧方言中的古语音和古词语例举(三)_清涧_年时

王淑玲:清涧方言中的古语音和古词语例举(三)_清涧_年时

乖囧猫 2024-08-27 00:19:13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文丨王淑玲

1、问:清涧话中的“问”字除了普通话中常用义项外,还保留了几个古义。

王淑玲:清涧方言中的古语音和古词语例举(三)_清涧_年时 科学

①订亲、结婚、出嫁等义。
“你家儿子问下婆姨了没?”“我家小子三十大几了,还没问下婆姨,快把我急疯的了。
”“你家女子问到哪里了?”

《尔雅•释言》:“聘,问也。
”《仪礼•聘礼》:“小聘曰问。
”《周礼•春官•大宗伯》:“时聘曰问。
”旧时订婚,男方向女方下聘礼,源于古“纳采”、“问名”的礼节 。
如:问亲(求亲);问聘(行聘,订亲);问肯(求亲)。
元代口语,说亲,普遍用这个“问”。
元•无名氏《桃花女》二:“只等问成了亲事时,不怕不断送在我手里。
”元•无名氏《符金锭》二:“如今着你姐夫王朴替你问这门亲事去。

②表示方向、工具,相称于“向” 。
“你必须把这班人马给我带好,哪一个假如有个三长两短,我就问你要人!
”“你做生意没本了,问你大要一下么,你大又不是外人。

宋•《太平广记》三六一《元自虚》:“或抱婴儿,问人讨饭。
”元•马致远《汉宫秋》一:“不想使者毛延寿问妾身索要金银,未曾与他。
”元•高文秀《遇上皇》四:“自从我这女孩儿问赵元讨了休书,招下本处臧府尹。

2、瞧:“瞧”在清涧是个高频词,比“看”还利用的频繁、普遍。
不雅观看、瞥见、照看、核阅、相亲、诊治、探望、慰问等意思都可以用“瞧”字表达。
“咱们一块儿瞧电影走,听说这电影可好瞧哩。
”“我老远就瞧着你了,是你没瞧着我么。
”“你可要把孩儿(清涧方言读xìng er)瞧好哩,不敢教跌坎着了。
”“你也不把你那人样样瞧瞧,看你配上人家不,就敢登搭哩?”“谁给三娃说了个婆姨,兀今到城里瞧婆姨嗑了,不晓得瞧上了没?”“我今到医院里瞧了一下眼,这几天眼糊的一满看不清东西么。
”“教大夫好好给你瞧一瞧,不敢教耽搁了。
”“我到医院里瞧个病人,你说买上些什么?”“这永劫光了,你也不说把你大瞧上一眼,看那是活着哩还是去世了?”

元•关汉卿 《新水令》曲:“怕别人瞧见咱,掩映在酴醿架。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只见他对着镜子来戴小帽子……便问我伯父道:‘今儿请的是几位客呀?我切实其实的没瞧示知单。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晴雯冷笑道:‘二爷比来气大的很,行动就给脸子瞧。
前儿连袭人都打了,今儿又来寻我的不是。
’”

3、熬:清涧老话把“疲倦”“劳累”“累”等意思都说成“熬”。
“我一满熬的撑不定了,赶紧叫我爬在桌子上眯一阵儿。
”“你大跟了一天集,来回走了六七十里路了,熬了,吃了饭,叫早早价睡嗑。
”“箍窑背老石头可熬人哩,还把脊背都磨破了。
”“唉,人家常说:熬人不挣钱,挣钱不熬人。
我累去世马趴地动弹了一年,没把人熬去世,还没攒下几个钱儿。

元•无名氏散曲《红绣鞋》:“不甫能寻个题目,点银灯推看文书,被肉铁索夫人紧缠住。
又使得他煎茶去,又使得他做衣服。
倒熬得我先睡去。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爹先睡,娘先睡,爹娘不比我班辈,哥哥、嫂嫂相傍我,前后整顿自理会。
后生家熬夜有精神,老人家熬了打盹睡。

4、挃、揲:清涧话读dié。
有抓、取、拿、拎、打、扔、办、舍出去、豁出去等意思。
“山里耐劳回来,饿得我挃(揲)了两个冷馍馍就吃。
”陕北童谣《颠倒歌》:“挃(揲)起狗,打石头,石头起来咬了我的手。
”“这包子洋芋沉得和石头的,我一满挃(揲)不动了么。
”“我真想美美的挃(揲)你两把子。
”“这活儿咱可挃(揲)不动,还得另请高明哩。
”“你这次为村落里人办事把老命都挃(揲)上了,你村落里人领情不?”

汉《淮南子•兵略训》:“五指之一弹,不若拳手之一挃。
”宋•《广韵》:“挃,撞挃也。
” 《康熙字典》:“又徒结切。
音迭。
擿也。
”擿,《康熙字典》:“一曰投也。
”投,犹清涧话中的“扔”。

揲,《康熙字典》:又《唐韵》徒协切。
《集韵》《韵会》达协切, 音牒。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有这等没天理的?揲须生命织识他!”这里的“揲”即“舍出去”的意思。

5、献:清涧人平常说吃为“吃”,“妈,今后晌饭吃早些,吃了我要到学校开会嗑哩。
”可在不满、生气、恼怒等情形下有时就说“献”。
那些年生活困难,孩子多,有脾气暴躁的大人嫌自家孩子饭量大,骂孩子:“献,献,献,就解下(hài hà )个献,长了个牛肚子,献不足!
”督匆匆孩子快些用饭:“还不赶紧献,献了做些人营生嗑。
”喂猪时嫌猪不好好吃食,骂猪:“还不好好献,肥(清涧话读sí)的不晓得要吃什么哩!
”“怎,你连这也献不下嗑,想吃天鹅肉吔。

清涧人把为去世者做的祭饭叫“献饭”。

“献”在古代汉语里有一义项是“献祭”,《仪礼•聘礼》“荐脯醢,三献(三献:陈祭品后三次献酒)。

清涧人把专用于去世者的词“献”用于活人或牲灵,显然有谩骂、谩骂的身分,宣泄一种强烈的感情。

6、闻:“闻”在清涧话中有“趁”的义项。
清涧人把趁早、及早干工作,叫“闻早”。
“你身上不舒畅了,闻早到医院嗑检讨一下。
”“衣裳烂了,闻早补一下么,嫑叫烂大了。
”有歇后语:八月十五打枣——闻早(闻枣)。

唐•白居易《仲春五日花下》:“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斟酌。
”唐•王建《秋日后》:“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暴旧芳茵。
”这两句中的“闻”都是“趁”的意思。

7、嗾:普通话读sòu,清涧话读shòu。
一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二发生发火声音来指使狗。
“你嗾起狗咬人哩,怎这么坏哩么。
”“兀人和狗一样,嗾一下,就扑出来咬人哩。

《左传•宣公二年》:“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
”汉•扬雄《方言》:“秦晋之自冀陇而西,谓使犬曰嗾。
”东汉•许慎《说文》和宋•《广韵》都有:“嗾,使犬声。
”宋•《广韵》苏后切。

8、断:清涧上点年纪的人以前说“追”“赶”“轰”“驱赶”“追得紧”“赶得急”等意思,一样平常都用“断”这个词表达。
“家里不晓得有多少营生要做,断的人做不盼(做不盼:做不过来)。
”“你做营生和断狼似的,日吃紧忙的,看能做出个日超营生不?”“你把猪断到沟里嗑,让喝上些水,打个澡戏,凉爽凉爽,这热的天,快把兀热去世的了。
”“你哥哥刚走了不一会,幸许还没走出村落里哩,你快打个电话,把他给断回来。
”清涧童谣:“烂木头河,断脱个狼;支山坪,噙了个娃儿(清涧话读xìng er)……”“谷地里插了个稻草人,断雀哩。
”“你把鸡断到场里,叫鹐的吃麦颗子嗑么。

实在, 这个“断”字,该当写作“躖”或“䠪”。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躖”,也写“䠪”,践处也,断省声,徒管切,禽兽所践处也,例举王逸《九思》:“鹿蹊兮䠪䠪。
”《康熙字典》:䠪,《集韵》杜管切,音断,践处也;《玉篇》从速也,写躖或䠪。

元•张可久散曲《折桂令•幽居次韵》:“撺断着小丫鬟舞元宵迓鼓,摸索着大肚皮装村落酒葫芦。
”元•高克礼《黄蔷薇过庆元贞》:“断送得他萧萧鞍马出咸阳,只因他重重恩爱在昭阳,引惹得纷纭戈戟闹渔阳。
”这些“断”都有“驱赶”义。

古代汉语和清涧话中的“断”字的意思很有可能是“从速”的意思演化为“追”“赶”“驱赶”“追的紧”“赶得急”等意思,且比这些词的意思更加丰富灵巧生动。

9、陷:普通话读xiàn,清涧老话读hàn,如“焊”音。
“你把指甲陷得人肉里了,还问疼不疼?”“吔,吔,吔,看人还是那一看,小心陷进嗑,拔不出来了!
””你家窗台上陷的那花边边可好看哩。

唐•白居易《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裙翻绣鸂鵣,梳陷钿麒麟。
”宋•沈括《梦溪笔谈》:“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陷其间,泥封炼之。

陷,《康熙字典》:《唐韵》户韽(ān)切,《集韵》《韵会》《正韵》乎韽切, 𠀤音䐄(hàn)。

清涧话读“陷”为hàn,读的是古音。

10、 白雨:清涧人说大雨,一样平常不说“暴雨”,而说“白雨”、“老白雨”。
“下着下着就下成白雨了。
”“老白雨直倒了一天,把人怕的。

宋•司马光《和复古大雨》:“白雨四注垂万縆,坐间斗寒衣可增。
”宋•苏轼《六月二旬日望湖楼醉后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两首诗中的“白雨”均为“暴雨”。

11、年时:清涧话说“去年”为“年时”。
“我年时去北京了,今年疫情闹得,没敢去。
”“这个十字绣,我年时就开始做了,直到今年才做完,做了整整一年。
”“我年时栽的君子兰,今年就着花了,把人喜的。

“年时”一词在宋元时期是个通用词。

宋•曹元庞《十二时》(《花草粹编》卷三)词:“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春色。
清明又近也!
却天涯为客。
念过眼,光阴难再得。
想前欢,尽成陈迹。
登临恨无语,把阑干暗拍。
”宋•辛弃疾词《鹧鸪天•重九席上》:“十分劲力夸强健,只比年时病起时。
”词中的“年时”即为“去年”。

元•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
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
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
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
”词中“年时”与“今年”对举,显然是“去年”义。

明•《金瓶梅》第七十三回:月娘道:“大妗子,你还不知道,那一个因想起李大姐来,说年时孟三姐生日还有他,今年就没他了,落了几滴眼泪。
”这里也是“年时”与“今年”对举,解释这里的“年时”也是“去年”义。

12、在行:清涧人说“行家”为“在行”。
“兀家的男人不只庄稼做得好,做饭、杀猪、做鞋样样在行!
”“人家唱道情可在行哩,闹个秧歌小菜一碟!
”“那些年,村落里打石头、箍窑就数人家老惠在行。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凤姐会意,因笑道:‘你也太操心了,难道大爷比咱们还不会用人!
偏你又怕他不在行了。
谁都是在行的!
孩子们已长的这么大了,没吃过猪肉,也瞥见过猪跑。
’”

13、倒灶:清涧俚语有“厮依厮靠,倒了锅灶”。
意即相互推诿,什么也弄不成。
清涧话中的“倒灶”引申为糟了、坏了、晦气、败落、不景气、不幸运、不顺利之类的意思。
“兀真是个倒灶鬼,什么也弄不成。
”“我这几年交了霉运了,倒灶的弗成,做什么什么怵。

汉• 扬雄《太玄经•灶》:“灶灭其火,惟家之祸。
”后因以“倒灶”谓时运不济、晦气。
元•王晔《桃花女•四折》:“敢是这老头儿没时运,倒了灶了。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五回:“行者笑道:你遇着我就该倒灶,干我何事!

14、恓惶:①悲哀。
“看兀孩儿(清涧话读xìng er)哭的恓惶的,让人看着心疼。

《旧唐书•李重福传》:“天下之人,闻者为臣流涕;况陛下慈念,岂不悯臣恓惶?”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三折:“阁不住两眼恓惶泪,俺哥哥含冤负屈有谁知?”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三折:“唱道感叹情多,恓惶泪洒,早得升遐,休休却是今生罢。
”明 •沈鲸 《双珠记•姑妇相逢》:“当此际不觉恓惶,骨肉相看惆怅。

②可怜,可怜兮兮的样子。
“林黛玉去世的时候可恓惶哩,除了紫娟,跟前再就没个人了。

南宋•辛弃疾《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喷鼻香》:“锦字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
雁儿何处是仙乡,来也恓惶,去也恓惶。

③穷,贫乏,窘迫。
“那弟兄两个都是

唐•杜甫《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恓惶分半菽,浩荡逐流萍。
”元•秦简夫杂剧《东堂老》三:“不信年夜大好人言,果有恓惶事。

15、圪堆、骨堆、孤堆:“圪堆”,也写作“骨堆”或“孤堆”。
①地面上由粮食、土或沙等堆积成的隆起部分;②坟堆,借喻去世人。

“刚单干那几年,天年也蹬劲,粮食打的筒子里堆圪堆哩。
”“正月里响雷麦圪堆,仲春里响雷墓门开。
” “你这是平地里起圪堆,陵暴人哩么。
”“坟圪堆上长了美美的一蓬荒草,顶伞哩。

唐•韩愈《饮城南道边古墓上逢中丞过赠礼部卫员外少室张羽士》:“偶上城南土骨堆,共倾春酒三五杯。
”宋•普济《五灯会元》:“山僧今日已是平地起骨堆,诸人行时,各自著精彩看。
”全元散曲•贾仲明《吊狄君厚》:“有平阳狄君厚,捻《火烧介子推》,只落得三尺孤堆。
”全元杂剧•康进之《梁山泊李逵负荆》第二折【一煞】:“休怪我村落沙样势,平地上起孤堆。
”全元杂剧•武汉臣《散家财天赐须生儿》第三折【谐谑令】:“这老的,你怎么葫芦提?我嫁的鸡随鸡飞,嫁的狗随狗走,嫁的孤堆坐的守。
”全元杂剧•无名氏《玎玎珰珰盆儿鬼》第三折【幺篇】:“呀!
呆老子也!
却原来是一个土骨堆。
……老汉可也老的糊突了,一个土骨堆只管叫道有鬼,有鬼。

16、治事:清涧话中的“治事”,是办事、处理事情,处理好事情等意思。
“兀人弗成么,一满不治事。
”“看你那扎罩路数,就不是治事的人。

“治事”,官名。
古代有“分曹治事”“开府治事”的规章制度。
古谚语(也有说出自墨子):“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
”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
”这两例中的“治事”意即“妥善的处理事情”之义。

17、叵烦:普通话读pǒ fán,清涧话读pè fán。
这个词不但是关中方言里用,清涧人也用。
清涧人把感情低落、事情繁杂、不耐烦、纠结等心绪都用“叵烦”来表达。
“你能不能不说了,说得把人叵烦去世了。
”“你不晓得,这晌家里家外事情多的,能把人叵烦去世。
”“你快不敢提这事了,兀这阵儿正叵烦着哩。

《说文》:“叵,不可也。
”《正字通》:“叵耐,可耐也。
”敦煌曲子词《鹊踏枝》:“叵耐灵鹊多漫语,送喜何曾有凭据。
”这里的“叵耐”和“叵烦”意思相似。

18、倭也:清涧话中的“倭也”极富表现力。
有“俊秀、都雅、整洁、干净、利落、联络、和谐、舒畅、令人满意”等意思,“你看人家那小伙子长得多倭也!
”“兀家人爱好,家里整顿得可倭也哩,人看着都是散恬的。
”“人家那弟兄几个倭也着哩,村落里人谁也不敢陵暴。

宋•《广韵》阐明:“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
清涧等地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工具不一样,而涌现了多义征象。
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引申和扩大。

19、磕膝盖:清涧人叫“膝盖”为“磕膝盖”。
“我骑车子欠妥心,跌了一跤,把磕膝盖碰破了。
”“人老了,可要把稳保护磕膝盖哩。

清•石玉昆《七侠五义》第八回 :“赵虎赶进一步一跪腿,用磕膝盖按住胸膛,左手按膀背,将右袖重新向恶道脸上一起乱抖。

20、王朝马汉:清涧人把人睡得喷鼻香,睡得什么也不知道叫“睡得王朝马汉的”。
“看那兀的,睡得王朝马汉的。
”“哎呀,看你睡得王朝马汉的,把你抬得撂了也不晓得。

王朝、马汉是清代石玉昆所著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七侠五义》中的虚构人物。
据书中记载,王朝、马汉与张龙、赵虎都是朝廷任命的六品校尉,被人称为包拯的四大侍卫。
有故事讲王朝马汉办案到天亮才睡,有人到包公处告状,包公到他俩住处一看,果真呼呼大睡,闹了一场误会。

参考资料: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2、《当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王克明著作《听见古代·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 中华书局 2007年

4、王六著作《留住先人的声音——陕北方言针言3000条·序言》,故宫出版社, 2013年5月

作者:王淑玲,清涧县籍人。
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语文高等西席。

本文来源于梦回陕北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