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能褒奖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东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能及运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我国建筑学领域的第一项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该项目就环球共同面临的城镇建筑遗产的多尺度连续、本体繁芜广泛和环境多样的特性,如何进行整体和科学保护这一重大寻衅和技能难题提出了中国答案。
本次东南大学共有6个项目获奖。个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得到科技大奖2项,除《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能及运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外,东南大学牵头的另一项目《高压智能功率驱动芯片设计及制备的关键技能与运用》荣获技能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成果实现了我国高压智能功率驱动芯片从依赖入口到自主可控并做事环球的主要转变。此外,东南大学参与项目获奖4项,包括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技能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建国院士牵头的《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能及运用》项目,致力于办理当前环球城镇建筑遗产保护领域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由王建国院士和崔愷院士领衔,东南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方案设计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等七家单位共同完成。 《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能及运用》项目针对以往城镇建筑遗产保护与城镇方案培植分离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和多尺度的研究。项目团队经由互助科技攻关,建立了一套较为整体系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城市-街区-建筑遗产多尺度连续性的城镇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技能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项目组首次揭示了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内在机理,建立了城镇建筑遗产整体保护的理论模型,打破了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关键技能瓶颈,创建了新旧共生的历史城市与本土建筑设计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很好地办理了城镇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历史环境下本土建筑设计的文化传承和当代创新。 《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能及运用》干系成果在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工程实践中得到运用,涉及到300余项城镇建筑遗产。项目曾助力中国城镇建筑遗产保护实现重大超过,支撑了2项天下文化遗产的成功报告,并运用于北京、广州、南京、杭州等1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3个天下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8个历史街区以及11个遗址保护建筑项目。项目成果还运用于缅甸等“一带一起”沿线国家,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孙伟锋教授牵头的《高压智能功率驱动芯片设计及制备的关键技能与运用》项目,致力于办理高压智能功率驱动芯片设计与制备的核心技能难题。功率芯片是功率电子系统的“核芯”,广泛运用于智能制造、新能源交通、电力装备、智能家居等领域,是国家新基建支配和履行的底层保障与根本支撑。当前环球功率半导体芯片市场规模超400亿美元,个中中国占比超1/3。从2009年起,孙伟锋教授团队环绕技能难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项目组还与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无锡芯朋微电子株式会社和无锡新洁能株式会社长期深度互助,开展关键核心技能攻关,在浮置衬底高低压兼容技能、低损耗功率器件技能、抗瞬时电冲击智能电路技能和高功率密度集成互联技能等四方面取得系列创新发明,构建了高压智能功率驱动芯片设计与制备的技能体系,设计并制备了80余款高压智能功率驱动芯片,被100余家国内外公司采取。目前,研制的芯片已运用于“天下首条350 公里时速智能高铁—京张高铁”空调系统,支持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发展。芯片还广泛运用于新一代智能电表,在工业智能电表领域市场霸占率超过70%,冲破了欧美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垄断,为我国智能电网系统的计策安全供应了主要保障。芯片的失落效率低于十万分之一,在智能生活家电领域累计发卖超16亿颗,市场霸占率全国第一。 项目的成功推动了我国高压智能功率驱动芯片的发展,实现了从依赖入口到自主可控并做事环球的主要转变。同时,在项目研发过程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集成电路专门人才,践行了“政产学研用”发展模式。 据悉,东南大学参与的项目《面向多义性工具的新型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打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耿新教授等参与)得到自然科学二等奖,《预应力构造服役效能提升关键技能与运用》(土木工程学院周臻教授等参与)得到技能发明二等奖,《青藏高海拔多年冻土高速公路建养关键技能及工程运用》(交通学院王声乐教授等参与)《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关键技能与工程运用》(土木工程学院郭彤教授等参与)得到科技进步二等奖。 通讯员 李小男 唐瑭 新华日报·交汇点 谢诗涵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不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供应信息发布传播做事。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