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虽迩,弗成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上海从曾经的小渔村落发展为如今的特大型城市,离不开拥有实干精神的奋斗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平凡却不平庸,兢兢业业地书写着历史。
4月8日起,澎湃新闻推出“新时期·奋斗者”系列稿件,向家国追梦人致敬。
2018年,李蔚在生产线辅导事情。本文图片 采访工具供图
和芯片打了20年的交道,李蔚说,做出芯片的过程就好比看到“沙子变成黄金”。
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1998年参与创建上海复旦微电子株式会社,2008年担当上海复控华龙微系统技能有限公司总经理,从学生到走入社会,李蔚与芯片的故事彷佛早已注定。
从国家启动北斗系统培植伊始,李蔚就带领团队完成承接的北斗芯片研制任务,包括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基带芯片、北斗专用高精度RTC芯片及北斗模块系列产品等。其后,他带领团队连续开拓了公司的第四代北斗基带芯片,进一步优化芯片的功能和性能,支持北斗、GPS、GLONASS、GALILEO全星座系统,如今公司已经成为新一代国产卫星导航定位芯片市场的领航员。
李蔚带领团队研发的北斗系列芯片。
得到好成绩的背后,功在不舍,坚守自主创新。
1999年,当时李蔚还在复旦微电子集团,公司将首个IC卡芯片产品交给他开拓。李蔚还记得,全体电路设计花了半年韶光,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普通来说,IC卡里面会产生一个高压,如何掌握好高压线是重中之重。起初结果不尽如人意,后来自己检讨是由于留了一个缝隙导致,这个缝隙不到一微米。”
李蔚说,高精密的电路设计好比印书,印刷错一个字整页书也就废了。
而成功并无捷径,唯有不断从头再来。那段韶光,李蔚和团队反复查阅论文,参考其他成功履历,并不断修订自己的方案,终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复旦微电子他主导开拓的数条产品线,每年发卖规模超过了10亿颗芯片,上海的交通卡等智能卡领域至今还用着他开拓的芯片。
李蔚一贯认为,芯片是一个产品,每代产品是对上一个产品技能的延伸和改动。只有真正被用起来,产品才有代价。
如今公司开拓的产品紧张运用于军用通讯、民用渔船、渔业管理、野外工程丈量,还有南海岛礁培植等领域。
逐梦的路上,他们也曾跌倒过。
2013年,公司遭遇危急,在北斗三代项目招标的一次评测中失落利,错失落机会后,公司经济收入每况愈下,末了乃至连房租都付不起了。
2014年,李蔚带领团队下定决心,大张旗鼓。2015年,20多家企业再次竞争,这一次,他们研发的芯片基于精良的稳定性打破重围,在五家中标的企业里排名第四。
“公司一贯很积极,我们聚在一起做的这件事是故意义的,物质困难只是暂时的。”跟随李蔚已经九年的喻昌远说,公司困难期间,研发团队能做的便是多花韶光,“别人做一份我们就做两份,做三份,硬件的试错本钱非常高,软件可往后续做修正,硬件产品出去就要确保万无一失”。
在喻昌远眼里,李蔚这个总经理专业、和蔼,始终尊重研发职员的自主想法,从来都是很平等地在技能上谈论。
“公司目前规模只管不算大,但研发职员占了一半,公司资金投入上也是绝大部分方向科研。”李蔚说,自己今年已经48岁,他没有想过公司要变得多大,而是希望发展成一家小而美的专业公司,他和团队始终在抱着一颗“中国芯”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