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日,空军原司令员王海年夜将逝世。这位著名的空战英雄,曾驾驶米格-15与F-80、F-84等联合国军飞机在朝鲜上空对决,击落敌机4架、击伤5架,书写了一段畅快淋漓的空战传奇。
抗美援朝空战史,记录着王海年夜将等老一辈公民空军将士机警灵巧、敢打必胜的热血豪情,折射着米格-15因博采众长而造就的前辈性能,照映着我空军官兵力求实现人与装备最佳结合而迸发出的卓越聪慧。
本日,让我们借助专家的视角,走近王海年夜将曾经的空中“坐骑”,去谛听战机背后的故事——
米格-15当时在动力上不落下风
在抗美援朝沙场上,米格-15的紧张对手便是F-80、F-84和F-86。如果稍加留神,不难创造,米格-15与这些紧张对手在发动机上实在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一战后,空军受到空前重视和发展。活塞式发动机性能得到大幅提升,但其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如何提升飞机的速率和载重量,成为摆在设计师们面前的最大难题。
在探索过程中,喷气推进办法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二战爆发,沙场的实际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喷气式发动机的研发。
二战期间,严格保密的敌对双方,战机研发的方向却大同小异。其后,英国紧张发展离心式喷气发动机,德国则紧张发展轴流式喷气发动机。
比较之下,轴流式喷气发动机技能更前辈,但这种发动机的压气机技能繁芜、工艺哀求高,而离心式喷气发动机则大略得多。
二战后,涌现的第一代有影响力的喷气式发动机是英国的“尼恩”“德温特”和美国的J47发动机,前两种是离心式发动机,J47是轴流式。
“尼恩”和“德温特”被很多国家仿制。后来,英国把“尼恩”和“德温特”发动机的技能资料和样机卖给了苏联。苏联仅花了一年多韶光就仿制出RD-45发动机并批量生产,很快装置给米格-15战斗机。
从这个角度上讲,苏制米格-15的“心脏”师承的是英国发动机技能。
美国由于决策失落误,直到1941年5月得到英德研制涡轮发动机的确切情报后才开始起步,研发喷气式发动机。
在此之后,美国接管了英国、德国发动机的设计履历,先后研发了J33、J35发动机,装置F-80、F-84。在此根本长进级研制出J47发动机,装置F-86。显然,J33、J35、J47作为F-80、F-84与F-86的“心脏”,与英国的发动机技能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朝鲜沙场上,装置RD-45的米格-15和F-80、F-84、F-86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同样师承英国技能的发动机——战机“心脏”之争。
苏联空军对RD-45性能比较满意,同时也不讳言两个紧张缺陷:一是发动机可靠性还不理想,两次大修之间的韶光间隔太短;二是耗油率偏高,导致其最大航程与F-86比较有明显差距。以是,我志愿军空军当时只能在朝鲜北部清川江至鸭绿江一带活动。
1952年8月5日,敌机在平壤附近地区上空活动。三师九团副团长王海带8架飞机于11时41分起飞,完成了掩护第三十四团进行攻击的任务。之后,为扩大战果,按照空联指命令,王海率一个中队低落高度进行搜索,创造敌8架F-80战机,遂敕令攻击。敌机创造后,作左半圆圈翱翔,企图相互掩护逃跑。王海率僚机迂回到敌后,敌又作右半圈翱翔。王海驾机迅猛出击,击落其末了一架飞机。
F-80装置有推力23千牛的J33发动机,米格-15装置着推力27千牛的RD-45发动机。因此,在最大翱翔速率上,F-80要逊色不少。王海这一仗打得俊秀而精彩,发动机“给力”是个中的客不雅观成分之一。
以现在的眼力来看,离心式喷气发动机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潜力,而轴流式发动机无疑是喷气式发动机发展的方向。在当时的环境中,与轴流式发动机比较,离心式喷气发动机却不落下风。由于离心式发动机压气级数少、构造大略,以是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它已经能够知足航空发展尤其是战机动力的需求。
不同气动布局使米格-15与F-86机动能力各有千秋
二战后期,飞机最大速率超过700千米/小时。俯冲时,机翼上的局部气流速率已达到音速,这导致了激波和波阻的产生,使飞机变得难以驾驭,乃至会解体坠毁,即碰着“音障”难题。
喷气式发动机和后掠翼的涌现与运用,可以说是战机发展的一次重大革命。
当时在喷气推进技能和后掠翼技能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是德国。德国航空工程师开先河,用风洞测试了当时人类所能设想的气动形状,包括一些奇形怪状的气动布局。
二战后,美国研究职员从节制的资料中,创造了一份1940年的德国报纸。该报表露了后掠翼能延迟激波的产生,并且在超音速时产生的激波强度比平直翼小得多的。
这些研究成果引起了美国工程师的把稳。
1945年8月,XP-86(F-86的第一架验证机)项目空气动力学家发起新机型改用后掠翼布局,同时为填补后掠翼的低速毛病,在机翼前缘安装了自动缝翼。缝翼完备自动掌握,根据所受的气动力打开或者关闭。当缝翼向前滑动打开时,可以加速流经机翼上表面的气流速率,增加升力并减小失落速速率。高速翱翔时,缝翼自动关闭将阻力减到最小。这些成果的利用,使F-86的战斗性能整体优于F-80和F-84。
二战后,苏联也缴获了德国大量技能图纸等宝贵资料,一个名为Ta-183的战斗机方案引起了中心流体动力研究院的高度关注。
Ta-183最突出的特点是采取了后掠角为40度的后掠翼。根据中心流体动力研究院的报告,苏联国防委员会向米格设计局下达了研制任务。
很快,研究成果运用到米格-15飞机上,其机翼为前缘后掠角35度的中单翼,副翼的偏转角度较大,在起飞时为20度,在着陆时则可以放至55度。机翼上方装有2片翼刀,以防止翼尖失落速。水平尾翼安装在垂直尾翼的中段偏上处,成为米格-15的显著标志。
不同的气动布局,使米格-15和F-86的机动能力各有千秋。
大推力的发动机以及合理的气动布局使米格-15的最大速率、中高度的爬升率以及最大升限等方面均优于F-86。
米格-15从0.7马赫加速到0.95马赫仅需1分钟,50米/秒的爬升率使其具有优胜的垂直机动能力。但是,米格-15的最小盘旋半径为620米,而F-86仅为420米,因此米格-15在水平方向上的机动性较差。
两者相遇哪方取胜,取决于谁能更好地扬长避短。米格-15遇上F-86是如此。那么,遇上性能稍逊一筹的F-84,如果米格-15也能扬长避短,胜算就会增加。
1951年11月18日下午2时许,大队长王海带大队翱翔员在清川江上空创造美F-84战机60余架,立即展开进攻行动。
美翱翔员采取了一种新战术:8架飞机首尾相接,连成一个大圆圈。王海及战友充分发挥米格-15优胜的垂直机动性能, “爬高占位” “俯冲攻击”,几番动作下来,仇敌的“罗圈阵”被打乱。
王海捉住机遇果断开炮,打掉了一架敌机;然后一个跃升翻转,又把一架要攻击自己僚机的美机套进了瞄准具,三炮齐射,打得这架美机一头栽了下去。几分钟战斗,王海击落2架敌机。
其战友焦景文也打掉2架美机。4号机孙生禄被8架美机围在了中间,却毫无惧色,咬住1架美机不放,硬是逼近至300米,把这架美机打得空中着花。
一身是胆频频诠释“狭路相逢勇者胜”
20世纪30年代后,空战武器有了较大发展。航空机枪的口径明显加大,少数战机装上了航炮。
就航空枪炮的毁伤效果来说,发射率和子弹口径存在一定抵牾——口径太小毁伤效果不理想,口径太大影响发射率。
航空枪炮的口径到底多大得当?直到现在,这种辩论还没结束。
二战后期,天下上存在两种不同见地。苏联极力主见大口径航炮,只要打中一两发即可办理问题;而美国则一向主见小口径,以高发射率提高命中率。
实弹打飞机的干系试验证明了“口径是硬道理”。7.62毫米口径的子弹只能在飞机上击穿一个小圆洞,而20毫米口径炮弹击中飞机铝合金构造后,可产生直径0.4米的洞,30毫米口径的炮弹可将战机机体打出一个直径1-1.5米的大洞。
面对美国计策威慑,苏联空军提出米格-15的紧张对手还有美军B-29之类的计策轰炸机。考虑到炮弹威力太小则无法击落大型轰炸机,以是米格-15终极采取了航炮设计,其火力由1门37毫米口径的航炮和2门23毫米口径的航炮组成。
37毫米口径航炮每分钟可发射弹药400发,炮口初速率为690米/秒,装弹40发;23毫米口径航炮每分钟能发射弹药550发,炮口初速率990米/秒,每门炮装弹各80发,共160发。37毫米口径的航炮原为机载反坦克武器,威力之大可想而知,一样平常只须要命中1-2发就可以击毁F-86。
F-86则紧张用于空战、拦截与轰炸,它设想的对手不是大型轰炸机而是小型歼击机,以是它追求火力密集度,只装备了6挺12.7毫米口径的航空机枪,每分钟发射子弹1250发,初速870米/秒,各装弹300发,共1800发。
这种12.7毫米口径的航空机枪,在F-80上装备了2挺,在F-84上装备了4挺。虽然它在理论上乃至能够对地面装甲车造成侵害,但在实战中,面对以坚固耐用著称的米格-15,它的毁伤效果差强人意。米格-15曾经创下中几十发12.7毫米口径子弹而安全返航的记录,被称为“空中坦克”。
正是这种设计理念上的差异,使米格-15可对F-80、F-84和F-86发起致命打击。
1951年12月15日,大队长王海带3名翱翔员在清川江附近与敌12架F-84遭遇,王海果断发出作战命令。僚机焦景文不顾美机扫射,在长机王海身后牢牢掩护。王海把飞机拉起来后,忽然瞥见僚机中弹,迅速扑到僚机上方,拉上翻下,连续6次进攻,把一架美机打得凌空爆炸。
综上所述,只管武器装备对空降服负有一定的影响,但战斗精神、战术的利用等人的成分才是决定性成分。志愿军空军发扬“空中拼刺刀”的战斗精神,面对强敌敢于亮剑,彰显了我公民空军将士的血性虎气,立起了公民空军不辱义务、敢打必胜的形象。(张光山 仪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