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亚杰
编辑 | 邱韵
来源 | 一点财经

在移动市场,2012年是迁移转变年。
此前,诺基亚和三星仍旧是手机市场的行业霸主,两家企业以超过7亿部的环球销量傲视群雄。不过它们的根基并不稳——只有iPhone一个产品序列的苹果,在一年之内,销量同比增长96%,以靠近1亿部的销量,从行业第五蹿升至第三。
智能化时期已经到来。
手机之外,感知到的还有上游。“如果不能将处理器平台嵌入移动终端,自己怕是要被全体时期抛弃了”,每家芯片厂商都已感到背后的冷风。
在新的时期,坚守可谓是逆时期的负隅顽抗,快速入局才有生的可能。于是芯片厂商们好似达成默契,或大或小,都推出了各自的产品,各自沿着不同的方向进发。
“老大哥”高通技能上风明显,率先推出并商用28nm工艺制程,并通过开拓Krait架构,将方案性能提升60%,功耗降落却65%;英伟达炒作观点,将“多核”作为技能演进的方向;英特尔将智好手机视作微型电脑,平移繁芜指令集和X86架构等PC真个上风……
在后端,随着竞争以及同质化加剧,越来越相似的手机在营销与市场之外,也在产品上越来越下功夫,屏幕越做越大,拍照越来越清晰,存储与续航能力也在同步提升。
当然,下大功夫的还是手机丝滑流畅的操作体验,而实现这统统的出发点便是处理器。
手机厂商们将演出的舞台出让给芯片厂商,在举行发布会的时候都会浓墨重彩地炫耀处理器:“骁龙”、“英伟达”频繁地涌如今手机厂商的通稿与发布会PPT中,华为则只要海思更新办理方案,定会在旗舰新品发布会前举行芯片沟通会。
借助它们锣鼓喧天的广告与营销,或直接或间接的,消费者们开始把稳到芯片这一群体。
芯片厂商们也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一贯做2B买卖的芯片厂商们,终于有了一次与用户直接对话的机会。
对它们来说,这也容许以成为一次“改命”的机会:更好地理解用户,更深刻地感知用户需求,为自己的创新方向供应指引,从而得到更多订单与出货量,乃至改变行业格局。
天子的新装然而从结果看,芯片厂商们谢绝沟通。
为抢占一席之地,英特尔率先发难,在2012年与遐想互助,推出了面向高端用户的遐想K800——这是第一款搭载英特尔芯片的X86架构手机。可惜,英特尔出师不利。
从形状到配置,市场中已有类似产品,其仅有的不同来自定价。遐想K800终极定价3299元,而当时,虽然iPhone、三星Galaxy系列等高端机销量高企,但智好手机的发卖均价稳定坚持在2000元以下。
这种情形下,对产品不出彩、定价超过市场均价1000元以上的遐想K800来说,风险可想而知。
而且,英特尔这款自傲的手机,在芯片上做得也并不出色。其凌动Z2460芯片组,采取的是32nm(纳米)工艺制程,然而当年台积电已可以量产28nm工艺制程的芯片,由此来看,在产品上英特尔已掉队对手。
在PC行业所向披靡的英特尔,为何在手机行业如此掉队?
这或许与英特尔的傲慢有直接关系。在它的理念中,打算是未来,性能是利剑,全系列产品均以强化打算能力为信条。至于如何让用户理解“性能强大”,理解它的X86架构和繁芜指令集,英特尔则没有花太多心思。
某种意义上,英特尔不屑于训导用户。在它看来,遐想的产品能力与实体渠道资源,能帮助它迅速铺货,而依赖自身强大的芯片能力,它要做的只是方案从0到1的打破。
英特尔的2B思想已根深蒂固。
“在未来可预见的韶光内,没有人能超过我们在制造方面的上风”、“英特尔的办理方案,性能不会掉队于竞争对手”……英特尔的高层频繁揭橥类似辞吐,言语间的自傲已非常明显。
不过,由于短缺对方案性能足够的理解,鲜有手机厂商采取英特尔的办理方案,只有复兴、MOTO、宏碁等企业适度迎合,其它敏感的手机厂商则对其敬而远之。
第三方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遐想最脱销的单品出货量达到100万部,然而K800的销量只有2万部;6家公司推出搭载英特尔芯片的产品,不过整体市场霸占率仅有0.2%。
英特尔发展移动芯片的决心不可谓不大,曾不惜每个季度赔上10多亿美元,但试图以技能实现碾压式提高的它,显然过于浮躁。
自说自话的它,像《天子的新装》中的天子一样,自认傲世无双,收成的却只有尴尬与冷漠。
“多核”战役在后来的英特尔X86架构外,移动芯片市场普遍采取的是ARM架构,而且更为开放的ARM阵营彷佛席卷了多家“志趣统一”的小伙伴。
ARM架构的特性之一在于许可处理器平台附带多个内核平台。由此,更多的内核-更强的性能,这样的理念很快被阵营内的小伙伴接管。
英伟达更是率先发力,推出了四核办理方案Tegra3;在手机厂商的宣扬中,“多核”也成为亮点之一。
当然,对付芯片厂商们对“多核”执念式的追求,也有人保持复苏。
时任意法爱立信中国区总裁的张代君曾表示,智好手机内部坚持着奇妙的平衡关系,流畅的体验来自处理器的高速运转、内存的快速读写、GPU的稳定输出,只强调处理器的代价,这样的代价不雅观非常片面。
从现在来看,张代君的辞吐非常贴近用户实际。只是这样贴近市场与用户的发言,并不为芯片厂商们所接管,与C端用户比较,它们还是将自己未来的发展决定权交到了客户,也便是B端手中。
小米高喊着“为发热而生”,须要更强大的处理器供用户炫耀;nubia开拓了无边框设计的Z9,须要更强大的处理器优化交互操作体验;HTC急于挽回颓势,须要更强大的处理器证明实力。
B端们的哀求,彷佛都是更高、更快、更强。对付迎合B端需求的芯片厂商们来说,谁的性能更强,谁就能得到订单,多核处理器被大量采购。
首推四核方案的英伟达也确实迎来了一波发展高峰,与LG、HTC、MOTO、复兴等互助,产品包括LG Optimus4X HD、复兴GrandEra等旗舰机型,声势非常凶猛。
英伟达之外,高通、华为海思、联发科都相继在2012年推出了四核办理方案,它们都想在“多核”上一较高下。
复苏的意法爱立信,戳破了四核观点的泡沫,却被市场无情抛弃,移动芯片部门整体关停,公司CEO迪迪尔·拉姆赫无奈离职。
当然,那些“多核”玩家们,显然也没有迎来自己的完美结局。
当时的数据显示,虽然四核终端还在不断出新,但市场霸占率没能有明显打破,搭载高端四核方案的产品稳定坚持在不到30%的市场份额。终极,多核败于低价,展讯、新岸线、晨星等以低功耗、低价格为卖点的企业活得十分逍遥。
从用户角度理解,这是一定的,当时人们的主流运用还是社交和游戏运用,对多核的需求并不强烈。
齐心专心陷入“多核”的芯片厂商们,也就此错失落了一次以用户需求出发的变革机会。
迟到的代价回归智能迁移转变时期,芯片厂商们的猖獗演出让“多核”已看起来不那么美妙,不过迷失落的厂商们仍旧坚持着巨大的惯性。
比如,三星曾推出八核处理器,联发科推出了“真八核”,英特尔则推出了第二代凌动处理器Z2580。它们都有盘踞高端产品市场的野心,也重新梳理了各自对多核的主见,但是效果非常有限。
有手机业务支撑的三星,虽不愁八核的销路,但产品销量并未大幅提升;希望在高端市场有所打破的联发科,还是紧张涌如今小米低端产品线序列;与遐想再次互助推出K900的英特尔,同样也奏效甚微。
反而是“多核”观点的始作俑者英伟达,及时调度了方向。
之后的芯片采取的仍旧是四核架构,在宣扬中更为不断强调GPU的主要性。借此,它希望将用户和行业带入一个全新的观点与比拟空间中。
只是这一次的它并没有那么幸运。
CPU与GPU的浸染到底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用户体验?对此,英伟达没有给出答案,用户也失落去了连续听下去的耐心。
主流手机厂商短缺与英伟达互助的希望,迫使它逐渐淡出移动平台,无奈转向车载平台。
后来,被“多核”所迷的其他芯片厂商们也开始复苏过来,各自开始自己的演出。
联发科突出SMP(SymmetricalMulti-Processing,对称多处理器构造)的处理逻辑,关注单核高负载带来的能耗问题;华为麒麟进一步深化“阶梯式”的分配事情负载理念,系统运行工序逐渐人性化、智能化。
“老大哥”高通,则在5G来临之际让“多核”有了不同的含义。不久前,它推出了支持5G网络的骁龙855,内核采取“1+3+4”的架构,即1个“大核”、3个“中核”、 4个“小核”。
可是韶光是残酷的,市场也不等人。
从智能时期一起走来,以技能和厂商诉求盲目前行的芯片厂商们,如今只剩高通、联发科、展讯少数几个玩家,英特尔、意法爱立信、TI等或退场,或息声。
结语复盘芯片行业,多少还是有些遗憾。
2012年至2018年,市场利好不断润泽通信家当链,市场并不干涸;手机厂商们方向清晰,对办理方案的描述也非常明确。
不过,被需求裹挟的芯片厂商们,也只是听到了来自客户的声音,在照单生产的同时,对用户关注的功耗、散热等问题却鲜有关注。
大概在上一个迁移转变与变革的关口,芯片厂商们暂时放下2B心态,在理解客户需求之余,直接聆听用户的声音,能让它们推出更平衡的办理方案。这样的话,在5G前夜大概有更多玩家得到入场的机会。
然而现实从来不存在“大概”,只有“将来”。
编辑|橙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