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制造工艺到底是什么呢?芯片的制造工艺常常用90nm、65nm、40nm、28nm、22nm、14nm来表示。现在的CPU内集成了以亿为单位的晶体管,这种晶体管由源极、漏极和位于他们之间的栅极所组成,电流从源极流入漏极,栅极则起到掌握电流利断的浸染。
而所谓的多少nm实在指的是,CPU的上形成的互补氧化物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栅极的宽度,也被称为栅长。
栅长越短,则可以在相同尺寸的硅片上集成更多的晶体管——Intel曾经流传宣传将栅长从130nm减小到90nm时,晶体管所占得面积将减小一半;在芯片晶体管集成度相称的情形下,利用更前辈的制造工艺,芯片的面积和功耗就越小,本钱也越低。

栅长可以分为光刻栅长和实际栅长,光刻栅长则是由光刻技能所决定的。由于在光刻中光存在衍射征象以及芯片制造中还要经历离子注入、蚀刻、等离子冲洗、热处理等步骤,因此会导致光刻栅长和实际栅长不一致的情形。
其余,同样的制程工艺下,实际栅长也会不一样,比如虽然台积电跟三星也推出了10nm制程工艺的芯片,但其芯片的实际栅长和Intel的10nm制程芯片的实际栅长依然有一定差距。并且差距还是不小的
归根结底,未来会涌现几纳米的制造工艺尚不愿定,但是科技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是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