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刘茜 陈建强 光明日报通讯员 赵晖
在“奋进新时期”主题造诣展地方展区天津单元,一枚小小的芯片悄悄地躺在展柜里。它是天下首款脑机接口编解码芯片,有一个更为人熟习的名字——“脑语者”。
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期”主题造诣展地方展区天津单元展示的芯片“脑语者”。光明网赵金悦摄/光明图片

7年前,当自己的左腿在意念掌握下终于“踢”出去的时候,脑中风患者郑桂荣惊喜地创造,自己“瘫”了8个月的腿,竟然“又听使唤”了:“心思一动,腿就可以开始抬起来了。”
在天津医院康复科的治疗室里,患者王杨佩神经系统受损,大脑无法指挥手腕、脚腕。戴好脑-机接口设备后,根据电脑提示,他的手腕功能逐步康复。经由3个多月的治疗,他已经能自行进行腕枢纽关头旋转、踝枢纽关头背曲等。
这统统,得益于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在脑机接口领域始终如一的奋斗。经由7年攻关,该团队将这些原来在电脑上通过算法实现的脑电编解码功能集中表示在了展览中的这枚芯片上。
脑机接口技能被誉为人脑与外界沟通互换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在人脑和打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之间,建立信息输出通路的全新技能。刘秀云是团队中的一员,30多岁的她已经是国家重点研发操持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她先容:“早期研究中,团队聚焦于构建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帮助中风偏瘫患者建立新的人工神经信息环路,利用神经可塑性有效促进原有障碍的运动反射弧逐渐规复,使其重获运动能力。”
他们成功了。2019年5月,“脑语者”打算芯片C系列发布,刘秀云先容:“它能快速识别出头皮脑电中极微弱的神经信息,高效打算解码用户操作指令,这将大幅提升大脑与机器之间的通信效率。”此后神经工程团队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朝着一个个更远的目标提高、打破。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烦闷症临床诊疗需求急剧增长。神经工程团队成功设计了“神工·神心”情绪脑机接口系统,通过解码不同感情下的脑电波变革,实现对病人烦闷状态的客不雅观评估,并改变患者大脑活动模式,令其趋向正凡人的模式。
2021年,团队进一步研发了8通道24位模数转换芯片“脑语者”D系列,专门针对神经电生理旗子暗记的采集。在团队的发展蓝图中,“脑语者”芯片将不断进化,致力于成为脑机接口与神经工程技能的根本载体,为推动我国脑机交互关键技能自主可控供应坚实保障。同年,我国首个脑机接口领域综合性开源软件平台MetaBCI面世,它能够实现对用户大脑意图的诱发、获取、剖析和转换等全流程处理。
一步一步走来,刘秀云深有感慨:“如果说‘脑语者’是在核心硬件方面加快了创新发展的步伐,MetaBCI的推出则是在培植脑机接口底层根本软件通用平台方向上迈出的主要一步。在未来,随着脑机接口技能在芯片、算法、运用等环节的不断打破,将有可能给人类的生活模式带来一场革命性的改变!
”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8日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