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文化遗产唤醒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_文化遗产_国度

文化遗产唤醒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_文化遗产_国度

落叶飘零 2025-01-05 12:40:48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
前者在中文语境中每每被称为“文物”,包括建筑群、考古遗址、文化景不雅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馆藏文物平分歧类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示在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演出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方面。
进入21世纪后,这一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通过挖掘、保护、展示、互换文化遗产,能够匆匆进不同文化代价不雅观的相互理解,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

理论根本与现实依据

文化遗产唤醒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_文化遗产_国度 文化遗产唤醒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_文化遗产_国度 互联网

当代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发轫于19世纪末的欧洲,伴随着欧洲当代性的涌现而兴起。
考古学、建筑学等学科的涌现为文化遗产保护供应了知识框架。
文化遗产是人们的“影象所系之处”,成为民众的情绪寄托,建构了民众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匆匆使人们形成了共同体意识,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天下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天下文化遗产项目评比开始,当代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至此走向了全天下。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匆匆使天下各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过去十多年来,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重心从“遗产如何保护”转换为“遗产发挥什么浸染”。

文化遗产唤醒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_文化遗产_国度 文化遗产唤醒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_文化遗产_国度 互联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在共建“一带一起”倡议与中外文明互换互鉴的实践中,中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以文化遗产为抓手推动中外人文互换大有可为。
目前,共建“一带一起”国家已经公布的遗产点以及今后几年操持报告天下文化遗产的遗产点达到了三百多处。
据统计,全天下72%以上的文化遗产集中于共建“一带一起”国家。
通过文化遗产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起”国家的人文互换互助,其意义超出文化领域本身,能够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起”倡议奠定深厚的民意根本。

文化遗产促进中外人文互换的路子与浸染

以国家之间是否拥有有关某些文化遗产的共同影象为依据,可以划分出两种通过文化遗产推动中外人文互换的路子。
第一种是当国家之间环绕特定文化遗产拥有共同影象时,可以共同塑造纪念空间、建构文化遗产并持久保护利用。
在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国家之间可以开展纪念活动、认定文化遗产、联合申请天下文化遗产等。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国家之间可以联合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等。
2014年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报告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报告天下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互助、成功申遗的项目。
印度总理辛格访问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时突出印度与干系国家有着共同的过去与文化,是“一家人”,由此产生了强大的外交效果。

第二种是如果国家之间历史上没有有关特定文化遗产的共同影象,依然可以通过文化遗产开展互助,建构共同影象。
即便没有共同的过去,国家之间也可以借助文化遗产这一抓手,形塑共同的未来。
环绕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互助、文化遗产旅游互助项目、文化遗产出境、入境展览、打造文化遗产互换平台等多种文化活动。
2023年,我国发起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同盟正式成立,首届“良渚论坛”成功举办,都是我国主动打造文化遗产互换平台的重大举措。
中国在柬埔寨开展的长达三十年的文物保护修复事情拉紧了两国友好交往的纽带,塑造了共同影象,有力地推动了中柬命运共同体培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常用的办法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境、入境展览。
2024年4月,第二届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在广西南宁举行,以非遗为纽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交织、碰撞,匆匆进了彼此的互换,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情意。

加强文化遗产研究力度

由于我国通过文化遗产推动中外人文互换的实践并不长,未来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第一,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起”倡议、推动中外文明互换互鉴、落实“环球文明倡议”的框架下提高对文化遗产的定位,加强海内政商研等多元主体的协作。
第二,大力加强研究与国际传播。
只管我国在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对外声援已有三十年历史,但干系的学术著作寥寥无几,进入国际学术界的则更少。
因此,政府部门、高校有必要大力帮助、加强干系学术研究,媒体等传播主体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环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等讲好中国与亚洲各国友好互助的故事。
第三,文化遗产涉及科技、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具有突出的跨学科性子,然而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学科分解严重,不同学科各自关注一个维度,客不雅观上产生了“盲人摸象”的局势。
因此,亟待教诲部门在学科设置等制度层面明确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交叉学科性子。
第四,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对外声援中,有必要将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与知识传授、当地人才培养、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干系项目效果最大化。

文化遗产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日益主要的角色,在匆匆成“一带一起”共同纽带的认知上有着极为主要的地位。
以文化遗产为抓手推动中外人文互换有助于把“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和“真、实、亲、诚”的远方外交凝合成一个整体,在文明互换互鉴中实现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起”国家之间的民心相通,推动不同国家的民众基于文化遗产逐步形成共同体意识,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21WKGB002)阶段性成果)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标签:

相关文章

太和之路,探寻我国古老文化的智慧之光

太和,自古以来便是我国哲学、文化、艺术等领域的重要理念。它源于《周易》中的“太和恒久”,意指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状态。太和之道,既是...

互联网 2025-01-07 阅读0 评论0

太阳花,生命的顽强与希望的力量

在自然界中,有一种花,它的名字叫太阳花。太阳花,顾名思义,是向太阳生长的花朵,象征着生命的不屈和希望的力量。在我国,太阳花被誉为“...

互联网 2025-01-07 阅读0 评论0

若何遴选拉曼激光器_激光器_波长

随着技能的快速发展,拉曼光谱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低本钱的剖析工具,在制药、食品饮料、化工和农业等行业的材料科学和在线过程掌握中得到...

互联网 2025-01-07 阅读0 评论0